香蕉这做法可火了,饭店一张好几十,在家做不到3块钱,确实香

韩雪晴了 2025-03-21 10:05:24

香蕉烂了咋整?我家窗台上总摆着几个麻点香蕉,上个月二姨来串门非得拎两挂青皮香蕉,说是乡下果园刚摘的,结果这香蕉就跟商量好似的,今天青明天黄,眼瞅着就要烂了。

我正发愁呢,楼下王婶来借醋,瞅见这堆香蕉一拍大腿说嗨这不正适合做香蕉饼嘛,您可别小瞧这快烂的香蕉,表皮发黑的时候甜度最高,果肉软得能直接化成泥。鸡蛋得选土鸡蛋,蛋黄颜色深,煎出来的饼金灿灿的,有回我图便宜买了饲料鸡蛋,煎出来的饼惨白惨白的,我家那口子还当是没熟呢。要说这香蕉鸡蛋饼的来头,其实是咱们老百姓的智慧,早年间物质紧缺,谁家水果放坏了都舍不得扔。我奶奶那辈人就会把熟过头的香蕉揉进玉米面里,再磕个鸡蛋搅和成糊,铁锅上抹点猪油烙饼子。现在日子好了,倒成了城里人追求的健康甜品。

咱先把这黑美人香蕉剥了皮,您可别嫌它难看,用饭勺碾成泥,讲究点的可以过筛,不过自家吃嘛,留点果肉颗粒更有口感。记得去年中秋,我家小子帮忙捣香蕉,劲使大了溅得天花板上都是,后来每次做饼他都指着那黄点子傻乐。打鸡蛋有讲究,碗沿轻轻一磕,大拇指顺着裂缝掰开,我师傅说过,鸡蛋温度影响打发,冬天得搁温水里泡会儿。您要是图省事,直接加勺奶粉,烙出来的饼奶香扑鼻,有回我手抖多加了半勺泡打粉,好家伙,饼子在锅里膨胀得跟蘑菇云似的。

面粉得用低筋的,倒进香蕉鸡蛋糊里别使劲搅,就跟和面似的,用筷子划Z字,搅到没干粉就停手。这面糊稀了加面,稠了兑牛奶,最后调成能挂住筷子的酸奶状,上礼拜邻居李姐学做,把面糊调得跟水泥似的,烙出来的饼硬得能砸核桃。平底锅烧热,刷层薄油,舀面糊得从中间定点倒,自然摊成圆饼,看见边缘起小泡泡了,麻利儿翻面。我闺女最爱抢这活儿,有次翻得太急,饼子啪嗒粘天花板上了,愣说是要给月亮尝尝。

前年我在早点铺偷师,看人家大师傅烙饼,右手翻勺左手调火,那叫一个行云流水。自家灶头火候不稳,教您个土法子:抓把面粉撒锅里,变金黄就是最佳温度。有回我老公逞能开大火,好么,半锅饼子都成了炭黑色,他还嘴硬说是巧克力风味。第二关是面糊状态,去岁教徒弟时总结了个口诀:稠了补奶稀了粉,搅出面筋毁终身。面糊太稠饼子发硬,太稀又不成型,教您个专业检测法:舀起面糊能连续滴落三秒,在盆里留下清晰纹路就对了。去年社区厨艺大赛,张大爷用这法子调面糊,愣是拿了头奖。

最要紧的是翻面时机,早年间在机关食堂帮厨,老班长教我辨气泡:当饼面鼓起鱼眼泡,边缘微微翘起,这时候翻面十拿九稳。去年同学聚会露这手,当年班花还追着问窍门呢。您要是新手,可以先用硅胶铲轻轻碰边缘,能轻松滑动再翻。如今这香蕉鸡蛋饼成了我家周末保留节目,有一次没空做,带孩子去饭店,发现这不起眼的小饼,在饭店要好几十一张呢,当时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上周表弟带新媳妇来家,小两口一个剥香蕉一个打蛋,面粉撒得案板雪白也不恼。出锅时满屋甜香,新媳妇咬了口直说比网红店的舒芙蕾还软和。

您说这吃食有啥稀奇?不过是寻常食材的妙手重逢。可正是这般市井智慧,让快烂的香蕉重获新生,让平凡的早晨透着甜香。昨儿个看见水果摊扔烂香蕉,我教摊主这法子,今早他媳妇特意送了筐草莓来谢。您说这吃食里藏的,是不是过日子的热乎劲儿?炉火正旺,面糊在锅里滋滋作响。生活啊,有时候就跟这香蕉鸡蛋饼似的,别怕磕碰,经了火候,自有香甜。

二姨送来的青皮香蕉,从青到黄再到快烂,这变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刚开始还想着赶紧吃完,结果一转眼就全黄了,再一转眼就开始发黑,这速度比我减肥计划还快。我琢磨着是不是香蕉们商量好了,要给我们一家上演个变色记。有天早上起来,发现香蕉皮上长出了小黑点,就跟长了雀斑似的,看着还挺可爱。我家那口子说,这香蕉怕是要变成小花猫了,再不吃就该长胡子了。

正发愁这香蕉该咋处理呢,楼下王婶来借醋,一眼就相中了这堆快烂不烂的香蕉。她眼睛一亮,说这不就是做香蕉饼的好材料嘛。我一听,还真有这么个说法?王婶笑着说,这香蕉啊,越熟越甜,皮都快烂了的时候,果肉软得跟豆沙似的,做出来的饼那叫一个香甜。我一听,心里那个美啊,这不是变废为宝嘛。

想想这香蕉的旅程也是够曲折的,从果园到我家,再从餐桌到差点进垃圾桶,最后又摇身一变成了美味佳肴的主角。这不就跟人生似的吗?有起有落,有甜有苦,关键是怎么个活法。我琢磨着,这香蕉也是挺有智慧的,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全身的糖分都集中起来,为最后的绽放做准备。

说起鸡蛋,那可有讲究了。我家那口子总说,做饼用啥鸡蛋不是鸡蛋啊,结果有一回用了饲料鸡蛋,煎出来的饼惨白惨白的,跟得了贫血似的。他还纳闷呢,问我是不是面粉放多了。我心里直乐,这男人啊,真是厨房门外汉。我跟他解释,土鸡蛋的蛋黄颜色深,煎出来的饼自然金灿灿的,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他听完还是一脸懵,说他咋没发现这些门道。我说,你呀,平时就知道吃,哪里会注意这些细节。

打鸡蛋也是有技巧的。我师傅教过我,鸡蛋得在碗沿上轻轻一磕,然后用大拇指顺着裂缝掰开。刚开始我总是手忙脚乱的,要么蛋清到处流,要么蛋壳掉进去。现在熟练了,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有次我闺女看我打蛋,说我像变魔术似的,一下子就把蛋清蛋黄分开了。我心里美滋滋的,这不就是生活的小确幸嘛。

还有个小窍门,冬天的时候鸡蛋得放温水里泡会儿。我师傅说,温度对打发很重要。刚开始我还不信,结果有次冬天懒得泡,直接打了个冷鸡蛋,好家伙,怎么打都打不发。从那以后,我是真信了这个邪。现在每到冬天,我都把鸡蛋提前放温水里,跟给鸡蛋洗个热水澡似的。

有时候图省事,我就直接加勺奶粉。这样做出来的饼,那个奶香味,隔着老远都闻得到。有一回,我手一抖,多加了半勺泡打粉。结果你猜怎么着?那饼子在锅里膨胀得跟蘑菇云似的,差点溢出锅外。我家那口子看了直乐,说这是要上天呀。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大意了,量勺都得仔细看着点。

说起面粉,那可有门道了。做香蕉鸡蛋饼,得用低筋面粉。这低筋面粉啊,就跟温柔的姑娘似的,和面的时候特别好说话,不像高筋面粉,和起来跟摔跤似的。有一回,我家那口子非要显摆,说他也会和面,结果倒腾了半天,面团跟橡皮泥似的,又黏又硬。我一看就知道,这是用错面粉了。

和面也是有讲究的。我总跟徒弟们说,和面要轻柔,就跟哄小孩似的。用筷子划Z字,慢慢来,别着急。有个徒弟性子急,上来就使劲搅,结果面糊里全是面疙瘩,跟打翻了珍珠似的。我看了直摇头,说你这哪是和面,是在打仗呢。从那以后,这徒弟和面的时候,那个小心翼翼的,跟对待易碎品似的。

面糊的稠稀也有讲究。太稠了,饼子发硬;太稀了,又不成型。我有个土方法,就是看面糊能不能挂住筷子。如果面糊能在筷子上形成一层薄膜,还能缓缓流下来,那就是最佳状态。有次邻居李姐来学做饼,把面糊调得跟水泥似的,我看了都直咧嘴。果然,烙出来的饼硬得能砸核桃。李姐尝了一口,说这哪是饼啊,这是砖头吧。

还有个小窍门,就是用面粉测锅温。我是在早点铺学来的。就是抓一小撮面粉撒锅里,看它变色的速度。如果面粉一下子就变金黄,那说明锅太热了;如果半天不变色,那就是锅温不够。刚开始我老是掌握不好,要么糊了,要么半生不熟。现在熟练了,一撒面粉就知道火候对不对。有次我婆婆来,看我这么做,还以为我在锅里撒仙丹呢。

做饭的时候,总会有些意外发生,但有时候这些意外反而成了惊喜。记得有一次,我家小子帮忙捣香蕉,可能是劲儿使大了,香蕉泥溅得到处都是,连天花板上都沾了几点。我当时还挺生气的,谁知道这小子不但不觉得尴尬,反而很兴奋。他指着天花板上的黄点说,妈妈你看,这就像天上的星星。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