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26日,谢先生的葬礼上,江女士的出现为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葬礼上,江女士泪洒当场,悲痛欲绝地哭泣道:“富治同志,你怎么走得这么早,太可惜了。”
谢先生生前最后的职位是国务院副总理,公安部部长。逝世时63岁。
在葬礼之前,江女士得知谢先生的葬礼是在公安部礼堂举行,当即表示不满,给周总理致电:“谢先生同志是我党有功劳的战士,他的葬礼应该在人民大礼堂举行,请考虑我的意见。”
周总理直接驳回了江女士的提议,回复道:“不能改地点,谢先生生前自己说过希望在公安部礼堂举行追悼会,我们应该尊重逝者遗愿。”并表示这也是中央的意见。
谢先生去世,江女士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又为什么非要干预中央的决定?她要求提高谢先生追悼会场地规格的用意何为?
一、出身贫苦家庭,积极加入武装斗争
1909年,谢先生出生在湖北黄安,即如今的红安。曾经的黄安及周边地区为我党早期的红军队伍输送了不少人才,成就了无数的开国将领,李先念、王近山等都是他同乡。
谢先生跟其他老红军的童年经历差不多,因为小时候挨饿受穷,所以立志跟着党走,积极投入战斗,最终成就了卓越功勋。
但谢先生小时候曾进过私塾读书,他自己也喜欢阅读,空闲时间时就会看书看报纸,所以他的见识比同龄孩子要更广一些。他思维活跃,喜欢结交朋友。
谢先生喜欢读书,广交朋友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的这些习惯与他后来的性格转变有着很大的关系。思想觉悟高,懂得谋略,搞好人际关系是他的强项,但过了头又是致命的弱点。
1926年,谢先生参加了当地农民运动,跟着农民一起打土豪、分田地,多次加入起义运动。黄麻起义后,他下定决心投入到武装斗争中。
1930年,谢先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随后正式成为一名党员。20多岁的谢先生在军中表现积极,在战场上很勇敢,而且头脑灵活,智勇双全。
二、战争年代挥洒热血,曾经立下赫赫战功
1932年,谢先生任红四方面军的指导员,在鄂皖苏区反“围剿”战争中表现优异,他自学成才,研究出了一套“军法”,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重用。
30岁的谢先生,已经是红军的高级将领。长征的时候三过雪山和草地,谢先生是红九军的政治部主任。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抗日战争中,他率领八路军参加过百团大战,他自制的“军法”很受用,在军队里赏罚分明,战友们都很服他。他率领的部队战斗力强,让日军闻风丧胆。
后来,谢先生加入大岳军区主力部队,和陈赓搭档组成“陈谢兵团”。陈赓是司令员领头人,谢先生是出谋划策的参谋长。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共同研究出战略战术,连连击败敌人。
解放战争中,两人继续合作。两个主帅配合得好,战士们也士气高涨。他们的野战军队英勇顽强,在1945年的“上党战役”中,歼灭敌军3.5万余人,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炮。
1947年,刘邓大军与“陈谢兵团”开始组合作战,在大别山和豫陕鄂前后夹击敌军,配合展开战略大反攻,在豫西歼灭敌军3万余人,解放了12座县城,成功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
1948年,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共同组建中原野战军,谢先生出任四纵队副司令员,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西南战役等,共歼灭敌军数十万人,解放了多座县城,可谓是所向披靡。
直到新中国成立,谢先生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上百场战役,打过很多胜仗,战斗经验非常丰富,在军中也树立了一定的威望。说到陈赓,就会想到他的好搭档谢先生。
1955年,谢国治凭借抗战时期的战功赫赫被授予开国上将。当时被授予上将的仅有57人,他享受了祖国赋予他的最高荣誉。
二、建国后为云南治安管理做出了突出成绩
建国初期,谢先生先是被任命为西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后来又到地方上任职。
1952年,谢先生担任云南省委书记、云南军区司令员等要职。他在云南期间,开展土地改革,协助当地快速恢复生产。打压当地匪兵,为云南地区的治安管理奠定了基础。
云南是边境地区,特别是中缅边境一带的社会治安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老百姓的严重问题,谢先生乔装打扮,以身犯险深入调查,以雷霆之势扫平了当地恶霸。
在谢先生的治理下,云南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生产和治安都焕然一新,百姓可以安居乐业,都称赞谢先生对云南治理有方。
在云南的几年时间,谢先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只是一名智勇双全的战将,还有对社会治安管理积累的丰富经验。
谢先生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也受到了中央的重视,随后他被调到北京工作。1959年,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从此他的人生进入了转折点。
他在任时,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快速扩充了公安系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他看来公安系统也是武装力量的一部分,这是固有的军人思想,无论在哪个岗位,时刻都做好战斗的准备。
谢先生的优势就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于做每件事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说他善于变通,这跟前面讲到他的性格和习惯有关系。
如果他能一直贯穿自己的优势,他的人生将是另外一种结局。可是到了60年代特殊时期,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方向,不是朋友就是敌对关系,很难置之事外。
他回到北京后,结识了江女士。原本一帆风顺的路途,他却选择转变方向,跟随江女士倒行逆施。有人说正是一路的畅通无阻,他才因此而被冲昏了头,也有人说他是从此堕落。
那么,谢先生转变方向后都干了些什么呢?江女士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三、态度转变,步入人生分水岭
谢先生回到北京,接近权力中心,有意“讨好”江女士。
江女士曾经有一段时间痴迷于摄影,还想办一个自己的个人摄影展览。在那个时候,全国都在抓经济建设,她这个想法无疑有点奢望。
谢先生得到这一消息后,主动找到江女士,告诉他可以给她举办一个小型的摄影展,最终江女士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她对谢先生另眼相看。
江女士为了感谢谢先生,曾经在摄影棚给谢先生拍过一张照片,谢先生很喜欢这张照片,并开玩笑称以后可以用来做自己的遗照。
江女士也跟他开玩笑说:“记得跟你夫人说,到时候别搞错了。”没想到,两人的对话一语成谶,最后谢先生的追悼会上果然用了这张照片做遗照。
谢先生对江表言听计从。
谢先生作为公安部部长,他对江女士的依附,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态度的转变。
谢先生对于江女士做出的任何指示都是唯命是从,江女士的材料送达后,他都会一一照做,还要写上:“请江女士同志过目。”他的“忠诚”显然已然改变了方向。
这个时候,他早已忘了自己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从不低头,也忘了自己身为云南父母官时鞠躬尽瘁,那都是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幸福,而如今他盲目的“忠诚”却是越陷越深。
他辛苦建立起来的公安系统“服务”于江女士的行动,他朝着反方向越走越远。
他追随江女士一派,自然会引来不少反对的声音,他则会说:“你们的大方向错了,必须要转变。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他甚至跟自己昔日的战友划清界限,在他看来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听江女士的指示是没有错的,自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也在为自己的未来谋略。
四、处处以江女士为先,两人成了“战友”
谢先生生病后,他想要讨好江女士也是心有余而力不从了,他则安排自己的亲信经常问江女士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要是可以办到的,他都会满足江女士的需求。
谢先生对江女士地讨好,也让江女士非常感动。江女士平时很关心身边的人,更没有为了谁而难过。但是谢先生生病后,她却是异常的难过,经常去医院探望他。
1972年2月,谢先生已经病入膏肓,江女士来到他病床前,安慰他:“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康复,继续和我们一起战斗。”
谢先生只能无力地点着头,可惜他们的“战斗”,谢先生再也无力再参与了。
在江女士看来,谢先生是她的“队友”,更是她的“战友”,在谢先生的支持下,她制造了很多大事件,比如骇人听闻的“湖南惨剧”,导致多人无辜受冤。
所以,在谢先生的葬礼上,江女士感叹:“谢先生是为数不多支持我的人”。可见,她一时无法接受自己的“战友”离开,以至于在灵堂上大哭起来。
五、一步错步步错,功过由历史来记录
谢先生生前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在公安部礼堂举行追悼会,让自己死后魂归公安部。这说明他生前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可惜他晚年站错了队,以至于行差踏差,覆灭了自己一生的功勋。
谢先生的葬礼上,周总理亲自致悼词,赞扬了谢先生的功绩和能力,也说到了他为民族的解放和党的事业做出的贡献。
这样的褒奖让江女士听得热泪盈眶,止不住的悲伤和难过,一度哭得差点晕厥过去。所以江女士希望谢先生的葬礼在人民大礼堂举行,能给谢先生死后的哀荣。
因为谢先生去世前,与江女士是“战友”关系。两人一直交好,他的离去,代表着江女士失去了“得力助手”,所以一向冷漠的江女士,也会在谢先生的葬礼上悲痛欲绝。
谢先生去世后被葬在北京八宝山烈士陵园,国家降半旗致哀,这一切看似理所当然,不承想8年后却发生了转变。一切的真相,历史都会有记载,谁也无法逃脱历史这双“法眼”。
即使公道不在人心,也会顺应天意。一个时代的结束,带走了尘埃,也留下了悲哀。是非功过,物是人非,一切都已无法逆转。
1980年,一切社会秩序都回到正常的轨道,世间从此清白。谢先生曾经的污点也显露出来,党中央决定开除谢先生党籍,并将他的骨灰从八宝山烈士陵园迁出。
他是新中国第一个遭此“待遇”的开国将领,这也说明了时代不会忘记历史,谢先生的一步错步步错,最后满盘皆输,死后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