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印巴冲突再次升级,莫迪下放最后通牒,巴基斯坦誓言全面反击,两军对垒,新一轮战争难道真的无法避免了吗?

巴基斯坦抗议印度断水
日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袭击,造成多人死亡,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印巴对峙。事件发生后,印度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宣布一系列强硬反制措施,包括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外交人员等。
巴基斯坦则以关闭领空、暂停贸易、限制印度公民入境等对等措施回应。这是自2019年印度取消克什米尔自治权以来,两国关系最严重的危机之一。莫迪下放最后通牒,要求所有巴基斯坦公民必须在4月29日前离开印度,双方剑拔弩张。
巴总理夏巴兹表示,巴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也对逝世的生命表示关切。但是印方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让巴方当替罪羊,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巴方不会接受。

莫迪
另外,印度单方面停止河水共享合作,是等同于“战争行为”,并且是“核弹级”。《印度河河水条约》在1960年达成,规定印度河上游6条支流归印度,下游3条归巴基斯坦。但众所周知,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河下游。
巴方60%农业和电力依赖印度河下游,断水可能导致粮食危机与社会动荡。目前,印度军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但暂未跨境打击巴外长雷希放言,如果印度借此机会越境攻击,巴方将进行全面反击。
克什米尔问题始于1947年印巴分治,地区归属一直未定,导致印巴双方均宣称主权,并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不过,即使在战争期间,印度也从未停止过与巴基斯坦的河水共享协议。巴基斯坦防长表示,印度一直想退出该条约,这次正好有了借口。

夏巴兹召开紧急会议
2019年,印度单方面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将其划为联邦直辖区,进一步激化矛盾。巴基斯坦将此视为“殖民化”行径,而当地民众的反抗情绪与外来移民激增形成对立。
对巴基斯坦而言,该国经济脆弱,难以承受长期对抗。若过度强硬,可能激化冲突;若妥协,则可能被国内视为“软弱”,尤其军方需维护其“克什米尔捍卫者”形象。
对印度而言,莫迪在2024年大选后推动经济改革受阻,此次危机可转移矛盾,塑造“强人领袖”形象。同时,借机向美国示好,争取西方支持其反恐立场。

印军在执勤
值得注意的是,印巴均拥有核武器,且战术核武部署前沿。若印度跨境打击巴境内目标,可能触发“核红线”。另外,印度断水将直接威胁巴数千万人粮食安全,难民潮可能波及阿富汗、伊朗。
短期内,双方可能维持“非军事对抗”,但误判风险极高。长期看,需重启对话机制,但莫迪的民族主义政策与巴军方强硬立场使和解空间狭窄,只能寄希望于联合国调停。因此,此次危机不仅是印巴的较量,更是国际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