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大型体育赛事,都少不了志愿者的热情服务。
这次在哈尔滨举办的亚冬会,会场里传出的声音却颇具特色:“老铁,装备领这边走!
“哎呀妈呀,鞋别落这儿冻住了!”有的运动员一边笑着向场馆工作人员点头示意,一边竟跟着学起了几句地道的东北话,这一幕立马引发了现场的不少讨论:东北话是怎么成了亚冬会上的语言亮点的呢?
要说东北话在亚冬会的“出圈”,就不得不提中国香港短道速滑选手朱定文。
他接受采访时,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自如地聊着训练和比赛,完全让人忘了他的家乡其实并不在东北。
朱定文笑着解释,他小时候就在东北学滑冰,教练和队友都操着一口豪爽的东北话,这耳濡目染的多年“熏陶”,让他说起东北话比家乡话还流利。
更有趣的是,朱定文提到,不仅是在东北,甚至回到香港,他的教练和同事还是不少讲东北话的人。
这就让他惊喜地发现,东北话已经成了短道速滑圈的“官方语言”。
没错,无论是比赛需要的“加油干哈”,还是日常闲聊的“干啥呢”,东北话简单直接的“人间烟火气”让它在运动员中颇受欢迎。
一个圈子里有了这种独特的语言氛围,大家似乎也更容易拉近关系。
说起体育赛事,很多人以为运动员整天要吃高热量、低脂肪的食物。
但在这次亚冬会上,运动员们却收到了别样的惊喜:哈尔滨本地特色美食锅包肉、小鸡炖蘑菇等轮番登场,让不少选手全程笑眼盈盈。
“我盼了好久,终于在比赛间隙吃到了正宗的锅包肉!
”金牌得主李方慧毫不掩饰自己的满足,还顺带夸了同行的红肠和老式哈尔滨大列巴。
亚冬会为了运动员的饮食安排可是下足了功夫,不仅有24小时供应的国际餐食,还特地根据东北特色菜肴的口味调整了餐单。
据媒体统计,锅包肉无疑是率先“登顶”的人气菜品。
而这种用酸甜口调味的菜肴,看似朴实无华,却架起了饮食背后文化交流的一座小桥。
不仅国内选手吃得开心,就连不少外国记者也忍不住参与到大快朵颐的行列中。
一位曾在哈尔滨留学的外媒记者,一边拍摄媒体包开箱视频,一边用熟练的东北话感慨礼物“贼拉贴心”。
他说:“从吃到用,每一样东西都特别有地方特色,我准备拍回去跟朋友们分享。”
如果说食物是走进当地文化的味觉入口,那么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则通过视觉直接打动了人。
在哈尔滨的亚冬会特许商品零售店里,各式各样的吉祥物手办摆满了货架。
挤在店里的游客与运动员无一例外被吉祥物吸引,毕竟头戴虎头帽、身穿大花袄的“滨滨”和“妮妮”实在可爱极了,不仅给人一种温暖的亲和感,还带着浓浓的地方文化印记。
据了解,这些设计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融入了东北的许多传统符号。
比如东北大棉袄、军大衣、冰雪主题的元素,再加上吉祥物圆润喜庆的造型,整个形象特别接地气。
这些手办受到了不少运动员的青睐,很多选手甚至特地买来送朋友,称它们是“有温度的冠军纪念品”。
除了吉祥物,“二人转”风格的小商品也颇受欢迎,比如带有东北农村常见图案的保暖围巾、一看就“嘎嘎拉风”的虎头帽边衾。
运动场外,文化纪念也成了这次盛会的另一种“场面担当”。
回过头来看,这次哈尔滨的亚冬会,给来自各国的运动员、观众和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管是比赛场上的精彩对决,还是场外的生活体验,东北独特的文化氛围似乎总能让人感到暖意融融。
从亲切的东北话、香气扑鼻的美食,到富有地方特色的吉祥物,这场以体育为名的相聚,多了一份文化交流的意义。
其实,这正是体育赛事的一种魅力。
当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相聚一堂,语言、美食和文化就成了让彼此理解和靠近的桥梁。
而哈尔滨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份属于东北的特色传递给了大家。
也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听懂东北话,或能完全接受锅包肉的味道,但那份包含在其中的人情味儿和生活气息却真实而有力,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一种“人都没白来”的体验。
体育是竞技,更是桥梁,而文化则是这座桥上生长出的花朵。
在这次亚冬会上,东北风情的小细节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件事:地域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高端”,而在于它有多真实、有人情味。
也许当我们举起奖牌,那一句东北话、那口锅包肉、那件吉祥物手办,都会提醒我们,这座城市不仅接纳了世界,也在无意间让世界记住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