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何神十八航天员出舱站不了,美国40年前就能直接走路

苏飞谈社会新闻 2024-11-05 12:12:41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 / 影视精选社编辑 / 影视精选社

太空漫游之后:重返地球的挑战

凌晨的着陆场,灯光闪烁,神舟十八号返回舱稳稳落地。舱门打开,三名航天员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抬出,安置在特制的座椅上。

这一幕,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发出疑问:美国宇航员几十年前就能自己走出飞船,我们现在还需要人抬着,这技术差距也太大了吧?别急,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

这事儿其实不简单,看似简单的“抬”与“走”之间,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这背后,是航天科技的进步,更是对航天员健康的重视。

要知道,太空可不是什么度假胜地,在那里待久了,人体要面对的挑战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不同的“回家”方式,背后是科技水平和健康理念的差异

先来看看美国阿波罗11号任务,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他的伙伴们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回到地球时,他们确实是自己走下飞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身体没受影响。

只是当时,人们对太空环境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航天员健康的关注也不像现在这样全面。更关键的是,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在太空只待了8天,和我们现在动辄半年的太空驻留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再看我们这边,神舟十八号的航天员们在太空“出差”了六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他们的身体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失重环境下,骨骼不用承受重量,于是开始“偷懒”,导致骨质疏松;肌肉也因为缺乏锻炼而萎缩;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也会出现紊乱。

这就好比一台精密仪器,在地球上正常运转,到了太空却要切换到另一种模式,时间一长,想立刻恢复原样谈何容易?

所以,航天员返回地球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这个时候,让他们自己行走,不仅增加了摔倒和骨折的风险,还会加重身体负担,不利于后续的恢复。

把他们抬出来,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的健康,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恢复到最佳状态。

其实,美国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随着太空任务时间越来越长,美国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也出现了各种健康问题。

比如,美国宇航员费斯特尔在太空待了197天后,返回地球时就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才能勉强行走。2022年和2023年,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美俄宇航员也都是被抬着出来的。这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都越来越重视航天员的健康,也更加注重在返回地球后的保护措施。

科技进步与安全意识的双螺旋上升

早期的载人航天,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对太空环境的了解有限,对航天员健康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深入。

那时候,能把人送上太空再安全带回来就已经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了,至于返回地球后的健康问题,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太空环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也逐渐认识到长期太空驻留对人体的影响。

从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到如今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航天服、飞船座舱等设备,并制定了更科学的训练计划和健康保障措施,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航天员的健康。

而美国,虽然在早期载人航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走过不少弯路。随着太空任务的复杂化和驻留时间的延长,他们也开始重视航天员的长期健康问题。

如今,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积极研究如何减轻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比如开发更先进的运动器材、改进航天食品、研发更有效的药物等等。

科技的发展和安全意识的提升,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载人航天事业的进步。

我们对太空的探索,不再仅仅是追求“上去”和“回来”,更要保证航天员能够健康地“上去”和健康地“回来”。

未来,星辰大海与健康同行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充满豪情壮志的话,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但是,迈向星辰大海的道路并非坦途,漫长的太空之旅对人体的影响,依然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未来的太空探索,可能会涉及更长时间的太空驻留,甚至是在月球、火星等地建立永久基地。这意味着航天员需要在更加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更长的时间,他们将面临更大的生理和心理挑战。

如何保障他们的健康,将是未来载人航天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各种方法来减轻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研发更先进的航天服,可以模拟地球重力环境,帮助航天员维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改进航天食品,提供更均衡的营养,增强航天员的免疫力;开发更有效的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太空辐射引起的疾病等等。

除了这些技术手段,心理健康也是未来载人航天需要关注的重点。长时间的太空生活,远离亲人和朋友,可能会导致航天员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为航天员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

当然,科技的进步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更个性化的训练和健康管理方案。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航天员的生理数据,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健康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地球环境,可以帮助航天员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人类一定能够克服太空环境带来的挑战,实现星辰大海的梦想。而保障航天员的健康,将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所在。

技术差距?这锅我们不背!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美国宇航员几十年前就能自己走出飞船,而我们现在还需要人抬着?这真的说明我们的技术不如美国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这恰恰说明我们更加重视航天员的健康。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任务的完成,更关注航天员的身心健康。

把他们抬出来,不是因为我们做不到让他们自己走,而是我们选择了一种更安全、更科学的方式来保护他们。

科技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火箭的推力、飞船的速度,更体现在对人的关怀。我们探索太空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技术,而是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宇宙、了解我们自己。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健康的人。

所以,下次再看到航天员被抬着出舱,不要再误以为是技术落后,这恰恰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责任。我们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人类一定能够健康地走向星辰大海,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除了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前庭功能下降等问题,长期太空驻留还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长期后果,目前还在研究之中。

在太空中进行锻炼,可以部分抵消失重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未来,随着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或许会出现更有效的防护措施,让航天员能够更轻松地适应太空环境,并减少返回地球后的健康问题。

除了技术手段,航天员自身的体质和心理素质也对适应太空环境至关重要。

载人航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学科的协同合作,才能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和健康。

我们对太空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太空环境带来的挑战,最终实现人类的太空梦想。

信息来源:《从太空到地球 重获重力航天员感觉如何?专家答疑……》——中央网2021-09-17

《新华社快讯:圆满完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平安抵达北京》—— 新华网2024 11/04 09:23:35

0 阅读:0

苏飞谈社会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