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满载着团圆、欢聚与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景。近年来,“换房过年”这一新兴过年方式,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引发广泛关注。它指的是北方与南方的居民,互换住房使用权,借此减轻春节期间在热门旅游地的住宿成本。这一现象,不只是住宿方式的创新,更是对传统过年模式的大胆突破,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社会与人文内涵。
从经济层面看,“换房过年”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不少家庭在不同城市拥有住房,部分房屋特定时段闲置。春节期间,热门旅游地酒店价格飙升,住宿成本高昂,换房过年提供了高性价比替代方案。它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让闲置房屋得以充分利用,为参与者节省可观费用。这种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模式,如同在春节经济棋局中落下一枚举足轻重的关键棋子,有望激活更多经济潜力,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以哈尔滨的侯云浩为例,2025年春节,其位于冰雪大世界旁的房子成为热门“换品”。当时,周边较好酒店大床房一晚标价千元左右,7天费用近万元。侯云浩与福建湄洲岛网友换房,不仅让南方网友领略冰城冰雪魅力,自家也在湄洲岛感受海滨新年氛围,同时省下不菲住宿开支。此类例子逐渐增多,越来越多人关注并尝试这一经济实惠的过年方式。换房过年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换房者在异地过年,会更多参与当地特色消费,如购买特色年货、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拉动当地文化产业与消费市场。从长期看,这或许会促使更多人在异地购置房产,用于类似共享经济模式,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新变化。
尽管“换房过年”在经济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挑战,其中信任问题尤为关键。“换房过年”能否稳健发展,关键在于信任这一基石。从换房意愿萌生起,信任考验便如影随形。依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互动中追求回报与成本的平衡,陌生人换房时,因信息不对称,双方难以预估对方行为带来的成本与回报,导致信任难以建立。
住房信息真实性是首要关卡,双方需如实全面展示房屋状况,避免“买家秀”与“卖家秀”的落差。个人生活习惯差异也不容忽视,卫生、作息等习惯都可能影响换房体验。隐私与财产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接纳陌生人进入私密空间,如何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是换房者心中的难题。不同地域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信任关系,例如过年习俗不同,可能导致换房过程中的误解与不适应。
比如,有位成都网友与沈阳网友约定换房过年。成都网友到达沈阳后,发现房屋实际情况与描述相差甚远,屋内卫生状况不佳,部分设施损坏。而沈阳网友在成都过年时,因不了解当地过年习俗,在一些传统活动上的不当行为引发邻里不满。这不仅让双方心情糟糕,也使换房过年体验大打折扣,凸显了信任缺失带来的危害。
当前,虽有平台通过实名认证、收取押金等方式降低风险,但隐患仍未完全消除。让“换房过年”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春节文旅市场的亮丽风景,需政府、市场与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政府应扛起完善法规、加强监管的大旗,为“换房过年”筑牢法律根基;市场主体当秉持社会责任,以严格审核、创新保障为“换房过年”搭建安全桥梁;社会各界需凝聚力量,借诚信教育、信用体系建设为“换房过年”营造良好氛围。
“换房过年”这一新兴模式,顺应了当下人们对个性化、多元化生活方式的追求,以信任为纽带,连接不同地域家庭,让人们在体验异地风土人情时,实现资源共享与经济双赢。它不仅为春节过年方式提供新思路,更有助于构建更加紧密、包容的社会关系。尽管目前面临挑战,但只要以信任为基石,以制度为保障,以创新为动力,定能让这一模式持续向好,为社会发展增添独特色彩,书写春节文化新篇章。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