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七名壮士凭楼阻击日军8天8夜,被俘后惨遭肢解

星瑞谈过去 2025-04-08 12:56:36

广东珠三角地区,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这里保存着自明代以来、特别是民国年间的数千座碉楼。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代的印记。开平市共有1883座碉楼,其中众楼473座,居楼1149座,更楼221座。

每一座碉楼都承载着一个家族或村落的历史记忆,记录着他们的悲欢离合。然而,在开平的一千多座碉楼中,赤坎南楼的故事可能是最为悲壮的。

南楼的故事要从开平古镇讲起,开平是赤坎最具标志性的古镇,坐落在潭江河畔,自清代以来,凭借其水路枢纽的地理位置,开平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热闹的市镇。

南楼是司徒族人在赤坎镇上的标志性建筑,该族人主要居住在河东,与关族人分居河西,两大族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角力,但却坚决不混居。

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有一座钢筋铁骨的堡垒——南楼,楼高7层19.06米,南临潭江,与江北关族的北楼遥相对望。

这座碉楼是司徒家族在1913年建立的,是开平司徒家族的骄傲。

南楼配备有现代化设施,如铁门铁窗、枪眼、瞭望台和发电机探照灯,这些设施都使其与其他碉楼有所区别。

假若不是1945年7月的那次激战,南楼很可能只是开平现存1883座碉楼中的一员,而如今南楼在开平碉楼中的重要性,无疑是七位勇士以生命换来的。

1944年6月24日,日军攻占开平三埠,当地民众纷纷组织起来反抗日寇。在此背景下,赤坎镇司徒四乡的自卫队应运而生,司徒煦,一位从南洋归来的华侨子弟,担任了自卫队的副队长。

在司徒煦的领导下,这支农村武装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成功击退了日寇的进攻。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日寇在中国战场遭遇连番挫败,不得不考虑从中国战场撤退。同年5月,驻扎在华南地区的日军为了尽快从雷州半岛前往广州,计划通过水路进行撤退。

赤坎潭江边的南楼,恰巧位于开平三埠到赤坎镇的河段,成为了日寇撤退时必须经过的要地,因此掌握着日寇生死存亡的关键。

1945年7月,日本侵略军驻扎在开平三埠,计划打通赤坎水道,以便接应从阳江和阳春撤退的残余敌人。7月16日,三路日伪军及恩平过来的日军共三路兵力对赤坎发起攻击,遭到了南楼自卫队的猛烈打击。

三艘敌船被击中,敌人纷纷跳水逃命,溺死近百人。

南楼虽小,却未能抵挡住日军对赤坎的进攻。7月17日清晨,广阳指挥官李江和他的部下并未进行任何抵抗,便逃离赤坎,躲到了夹水。

当日,赤坎镇被敌军攻陷,三路敌军在此会合,总兵力超过3000人,其中骑兵约200人。

在敌众我寡的局势中,有人建议积蓄力量,分散开来,以待援军到来后再集体反击。然而,以司徒煦为首的地方防卫队坚持主张坚守本土,决心与腾蛟村共存亡,这一计划最终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

为了坚守抗战,他们开始准备将物资、粮食、弹药等运往南楼和北楼。

南楼里,司徒煦、司徒遇、司徒昌、司徒旋、司徒耀、司徒丙、司徒浓七名战士被困,他们原本以为弹药粮草已经运到,没想到日寇已经从四面八方将他们包围。

为了打通水路,日寇不惜代价要拔掉南楼这个“钉子”。

1945年7月17日夜,南楼的战斗正式拉开帷幕。日寇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利用几艘汽艇从水路假装攻击南楼,实际上却调动大量陆军从南楼背后的村庄进行包抄。

然而,在这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南楼勇士们成功击退了两股敌军。

在潭江边,有座名为腾蛟庙的七间庙宇,敌军对此咬牙切齿,企图利用它进一步攻破南楼,然而7月18日的攻击并未得逞,这座混凝土碉楼坚固无比,连机枪都无法攻破。

在危急关头,南楼内的七位勇士团结一致,击退敌军后在墙上留下誓言,决心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南楼因此成为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撤退计划。

21日,日军在腾蛟东侧挖坑布阵,架设巨炮,到了中午开始狂轰滥炸,南楼的北墙被炮弹打出了几个大洞。敌人以为南楼自卫队已经被消灭,于是洋洋得意地走向腾蛟庙,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此时南楼的自卫队队员正透过枪眼瞄准射击,立刻击毙了两名敌人。

一座微不足道的堡垒,一支仅由七名战士组成的防卫队,再加上落后的武器装备,却成功搅乱了敌军的军事部署。南楼的战况传到日军广州指挥总部,长官勃然大怒,立刻向赤坎和三埠的日军发出指令,要求在两天内无论如何都要攻占南楼。

在南楼,一群壮士已经坚守了数日,他们的粮草弹药已经全部耗尽,更糟糕的是,他们仅有的一缸清水也已经用完。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明白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决定联名写遗书。司徒煦提议,由“秀才”司徒旋执笔。遗书的内容是这样的:“煦、璇、遇、昌、耀、浓、丙,我们坚守腾蛟已经四天了,但是没有等到救援。

敌人一直在劝我们投降,但我们虽然读书不多,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这几个字,我们还是懂的。我们已经击毙了十六个敌人,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现在我们的心已经在一起了,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1945年7月23日),我们决定在腾蛟南楼自杀,留下遗言给族人,希望敌人退后后,能把我们的情况发表在报纸上。

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的心也是甘愿的。”

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七位壮士联名写下了遗书,准备集体自尽,以身报国。然而司徒煦反复思考后,决定放弃自杀的想法,他对队友们说:“我们不能自寻短见!

如果我们自杀了,日寇一定会认为我们害怕他们。虽然我们已经没有子弹,但我们还有刺刀和石灰,即使日寇攻上南楼,我们也可以抵挡一段时间。

我们要坚持到底,即使牺牲,也要有价值!”队员们决定,不到最后关头,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7月25日,日军企图迅速攻占南楼,从江门调来了更强大的钢炮,并公然违反国际公约,使用了被明令禁止的毒气弹,对南楼进行了疯狂的炮击。

南楼的墙体被炮击打得千疮百孔,毒气弹也随之进入了楼内,导致七名壮士不幸中毒昏迷。

日寇残忍对待七壮士,将他们绑至敌军司令部(原赤坎中国银行)。7月26日,他们对七壮士进行了严酷的审讯,一步步割下他们的皮肉,斩断手指脚趾,割下耳朵鼻子,凿光牙齿。

壮士们满身鲜血,痛苦不堪,但他们坚韧不屈,视死如归,坚决不向日军屈服。

日军的残暴行为令人发指,他们将七壮士捆绑在司徒氏图书馆门前的铁栏杆上示众,并对他们进行了折磨。最后,日军残忍地肢解了这七位壮士,并将他们的尸体抛入潭江中。

这种行为令人无法容忍,必须得到严惩。

七位英勇的战士,被残暴的日军杀害,这个消息迅速在腾蛟村传开。村民们沿着河岸寻找壮士们的遗体,最终只找到了五具。

副队长司徒煦和18岁的弹药兵司徒丙的遗体未能全部找到,只找到了一些零散的碎尸,村民们对此深感惋惜。

司徒氏四乡的乡民为了铭记七位英雄的英勇事迹,特意为他们准备了棺木,并将他们的遗体安葬在高咀村凉亭附近,让他们能够永远面朝他们曾经守护过的南楼,长眠在这片他们誓死保卫的土地上。

1945年8月15日,南楼失守20天后,日本宣布战败,二战落下帷幕。8月25日,司徒氏四乡的父老乡亲和热心人士在开平一中大礼堂举行盛大的追思会,各界人士和司徒氏四乡的乡民总计数万人参加,仅各地送来的挽联就有两千多幅。

在追悼会上,主席深情地讲述了南楼七壮士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牺牲的情况,详细介绍了每位壮士的简况,并且诵读了祭文。

各界代表也纷纷发表了讲话。为了永远铭记这些民族英雄,1946年开平还出版了《南楼七烈士抗战记》一书。

在追悼大会结束后,各乡村和各界人士手牵手,一路游行至赤坎,然后转至腾蛟庙,将烈士的牌位庄重地安置在三灵宫内。

同时,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烈士,大家决定将三灵宫改名为七烈祠。

历经七十余载,南楼的传说仍然在世间传颂,而那段悲壮的历史,更使得南楼在众多开平碉楼中独树一帜,成为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座。

这座矗立在潭江岸边,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碉楼,虽然千疮百孔,但仍默默无语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记住这7名18-38岁的“南楼七壮士”吧,他们是:副队长司徒煦(34岁)、班长兼机枪手司徒遇(30岁)、上士情报员司徒昌(38岁)、队部书记员司徒旋(21岁)、上士机枪手司徒耀(24岁)、机枪手司徒浓(28岁)、弹药兵司徒丙(18岁)。

也许会有人说,日军20多天后就投降了,还抵抗什么,否则他们七人也不会惨死,其实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日军一天没有投降,抵抗一天就不会结束。

所谓民族英雄,就是这些在抵御外侵中勇于牺牲的志士,岳飞、文天祥是,林则徐、邓世昌是,张自忠、谢晋元是,南楼七壮士也是,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宁死不屈、为国赴难的英雄,才能不屈不挠地傲然屹立五千年。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