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ulgarianmilitary网站报道,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发布了一份信息请求(RFI),以探讨针对光纤制导FPV(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的对策,此举凸显了无人机战争中的军备竞赛。
正如该部新闻办公室在12月初发表的声明所透露的那样,该RFI于2024年10月发布,表明俄罗斯政府越来越重视确保其领空免受无人机威胁。
该项目仍在开发中,已委托无线电电子工业部负责,该部将牵头评估潜在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一举措凸显了俄罗斯对有线制导无人机日益增长的战术用途及其规避传统干扰或GPS对抗措施的能力的认识。
光纤制导无人机:战场新宠的崛起与技术奥秘
在俄乌冲突的硝烟中,一种新型武器正逐渐崭露头角,那就是光纤制导FPV无人机。如今,它已成为俄、乌双方军事战略里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这类无人机采用了极为独特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传统无人机依靠无线电频率供电并传输信号截然不同,其借助连接自身与操作员的光纤电缆来实现运作。如此一来,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得到极大拓展,控制的稳定性也显著增强。这得益于其摆脱了无线通信易中断或堵塞的局限,光纤电缆构建起极为稳定且带宽充足的连接通道,能够实时传输清晰的视频源以及精准的控制信号,完全不依赖传统无线电信号的支持。
其核心优势更是体现在对常规反无人机技术的有效规避上,尤其是面对干扰手段时展现出强大的“抵抗力”。传统无人机因高度依赖GPS和射频信号,在电子战干扰战术面前往往不堪一击。而光纤制导无人机运行过程与这些信号毫无瓜葛,使得传统干扰方法几乎对其失效。并且,光纤电缆还能持续为无人机提供电力保障,有效解决了电池续航的难题,从而让其能够在更广阔的空域执行任务,无论是长时间的监视行动,还是高精度的精确打击任务,都能表现出色,大大降低了被常规对抗措施破坏的风险。
然而,要想成功摧毁这类无人机却面临着巨大挑战。其关键在于所依赖的光纤链路相较于无线信号而言,切断难度极大。射频信号相对容易被干扰或阻断,但要破坏光纤链路则需要极为精准的近距离瞄准或直接接触操作,在复杂混乱、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下,这无疑是一项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此外,为保障无人机作战效能,光缆通常都经过了精心的防护处理,并采用巧妙的伪装手段,使其能够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这进一步增加了敌军发现并摧毁它的难度。
随着俄乌双方在战场上对光纤制导FPV无人机的不断创新应用,其使用规模日益扩大,这一现象无疑标志着现代战争战术正在发生深刻的重大演变。
追溯其发展历程,在2024年年初,光纤制导FPV无人机首次在俄乌冲突中引发广泛关注,而俄罗斯军事渠道成为了这一新兴武器的主要展示窗口。
当时,卡拉什尼科夫集团旗下的ZALA公司因大力宣传其新型四轴飞行器“Product 55”而备受瞩目。该公司宣称,此款产品拥有可抵御一切无线电干扰的卓越性能,起初外界纷纷猜测其可能采用了某种先进的自主飞行技术,毕竟ZALA公司在以往的无人机型号研发中曾对此领域有所探索。
然而,一架被缴获的俄罗斯FPV神风特攻队无人机却揭开了谜底,展示出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新设计:它彻底摒弃了无线电信号,转而在飞行过程中通过不断盘绕和延伸的光缆直接与操作员保持通信,成功开辟了一种不受传统干扰手段影响的全新作战模式,为现代战争增添了一抹崭新的科技色彩与战术变革曙光。
3月2日,乌克兰军事博主Serhii “Flash”报道了发现这架不同寻常的俄罗斯FPV无人机的消息。除了典型的弹头外,该无人机还携带一个空心塑料蛋形物体,里面装有一件不明设备。
Flash向他的读者提出了这个问题,询问是否有人能识别这个奇怪的物体。几天后,他发布了答案。乌克兰专家拆解了这架无人机,发现这个神秘物体实际上是一卷光纤电缆,连接着一个商用光收发器,专为高速通信而设计。
卷轴上的标记表明,它包含10,813米(6.7英里)长的电缆。这一发现揭示了无人机在战斗中的一项全新能力:使用光纤技术进行远程、安全且抗干扰的通信。
光纤制导无人机的反制策略
光纤制导FPV无人机的使用对传统对抗措施构成了重大挑战,因为这些无人机独立于无线电频率运行,因此不受干扰等传统电子战战术的影响。这一进步需要新的方法来消除它们。
从军事战术层面深入分析,当前最为关键的难点在于,既要找到能够对其通信通道(也就是光缆)进行物理破坏的有效办法,又要确保在不依靠传统遥控方式的前提下,成功将无人机摧毁。那么,俄罗斯的工程师们究竟会想出哪些妙招来应对这一新兴威胁呢?
据悉,目前已浮现出了几种颇具潜力的应对方法。其中一种初步设想便是研发专门用于“阻碍”或者干脆切断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光缆连接的相关技术,而激光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或许将成为破局的关键所在。想象一下,将高功率激光器配备在军用车辆,甚至是战斗无人机之上,通过发射强大的激光束,干扰或者直接切断光信号,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光“干扰”效果,进而致使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的通信被迫中断。如此一来,无人机便会瞬间失去控制,操作员也没办法重新建立连接,从而达到使其失去作战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利用传感器网络来探测和跟踪无人机轨迹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这类传感器网络的构成十分丰富,例如可以包含声学传感器,凭借其敏锐的感知能力,捕捉无人机发动机发出的独特声音特征;又或是运用红外传感器,通过追踪无人机发动机散发的热特征来锁定其踪迹。一旦成功探测到无人机的所在位置,就能够动用诸如激光武器、高速防空导弹这类专门针对小型且快速移动目标的武器,对其实施物理打击,将其消灭于空中。
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策略,那就是构建“智能”网络,以此来精准定位并破坏光缆的物理位置。可以派遣专业部队,或者出动无人机,对光缆展开跟踪并实施摧毁行动,倘若再结合侦察能力,找出光缆链路中的薄弱环节,那么这一策略的实施效果将会更加显著。甚至还能考虑运用紧凑型机器人设备,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战区,在不影响运营商核心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对电缆进行物理破坏。
尽管存在诸多潜在的应对方法,但对抗光纤制导FPV无人机的主要挑战在于它们的机动性以及它们在不依赖传统无线电信号的情况下远距离运行的能力。
这意味着军队必须重新审视作战环境中“安全区”的传统概念,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力度,以便能够精准跟踪并消灭那些能够游离在常规对抗范围之外的无人机。
归根结底,这一系列变化很可能促使军事领域重新评估电子战本身的定义和内涵。毕竟如今的电子战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地干扰无线电信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了对物理通信信道进行干扰破坏的层面。未来的军事战略家们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聚焦于将传感器、激光以及机器人技术有机融合到综合系统之中,通过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式,全力捍卫空域安全。
而这些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紧密贴合现代战争瞬息万变的特性,不断推陈出新,方能在这场与新型无人机的对抗中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