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遗嘱:子孙不得为我扫墓!1700多年后,发现真是老奸巨猾

佴子淳说电影 2024-12-16 10:41:54

他是曹魏的权臣,诸葛亮忌惮的对象,司马氏基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西晋王朝的基石——司马懿。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是一位著名的谋略家。他原本游离于三国纷争之外,直到被曹操强行拉拢,才彻底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朝,最终在曹芳登位后,趁机夺取政权,将曹魏架空,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司马懿享年73岁,在洛阳去世。

他的遗嘱十分特别:要求葬礼一切从简,不设墓碑,也不允许后人祭拜。

因此,司马懿的墓,至今无人知晓具体位置,给后世留下了谜题。

为何司马懿不允许子孙为自己扫墓?

从现代视角来看,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1

历史上,名人大多会为自己留下墓碑,希望后世之人能够祭拜。

例如武则天,她留下了一块“无字碑”,不歌颂自己的功德,而是将得失交给后人评说。

然而,像司马懿这样,连葬礼都从简,不立碑、不陪葬,也不让后人祭奠的人,几乎前所未有。

那么,司马懿这么做,是因为他淡泊名利吗?

这似乎不太可能。

如果他真的淡泊名利,也不会一步步成为权臣,最终夺取曹魏政权。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司马氏,是汉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在河内拥有强大的势力。

他生于东汉末年。年少时,便因才智出众,被南阳太守看重,预言其未来必有大作为。

司马懿忧心天下,做事果断,声名远扬。建安六年,曹操担任司空时,便有意招揽司马懿入府。

但司马懿洞察时局,不愿屈居曹操麾下,便借口称病。曹操派人暗访,发现司马懿果然卧床不起,无法行动。

从司马懿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的老谋深算。

在被曹操强行征辟之前,他一直保持低调。直到那时,他才正式为曹操效力。司马懿行事风格严谨,且善于趋利避害。

曹操曾告诫曹丕,司马懿并非甘居人臣之辈,并开始对他有所提防。然而,司马懿很快展现出安于享乐的一面,这让曹操放松了警惕。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刘备俘虏刘璋,是攻打刘备的好时机,但曹操并未采纳。

在辅佐太子后,司马懿提出屯田戍边之策,并指出荆州的问题。可惜曹操仍未重视,最终导致荆州被关羽占领。

曹丕即位后,司马懿内外镇守,为其分担国事。

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司马懿在新城之战中获胜,斩杀大将孟达。

在与蜀国的战争中,司马懿屡出奇策,善于用兵,为曹魏军队带来生机。

在五丈原之战中,司马懿坚守百余天,无论诸葛亮如何挑战,都避而不战。他察觉到,诸葛亮命不久矣,因此选择拖延。五丈原之战后,司马懿本想继续攻蜀,但被曹叡召回。

此后,司马懿在辽东和东吴等战场上屡建奇功,地位逐渐提升。

经过两代君主,他成为托孤重臣。

239年,曹芳即位,司马懿担任太傅,魏国国力强盛。到公元249年,司马懿已成为曹魏权臣的巅峰,与大将军曹爽矛盾重重。

在曹爽带曹芳祭祖时,司马懿借机上奏太后,请求废黜曹爽。这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高陵平之变,司马懿最终包围并灭了曹爽三族。从此,司马氏专权。

同年,曹芳将司马懿提升为丞相。司马懿拒绝了曹芳的提议后,曹芳仍坚持为他立庙。小皇帝曹芳深知,此时的曹魏政权。已尽在司马懿掌控之中。

至251年6月,司马懿已疾病缠身,常梦回过去,被昔日敌人骚扰。同年8月,司马懿在洛阳逝世,9月被安葬于河阴首阳山,追封为相国、郡公。

2/ subtitle小标题

司马懿的遗言颇为特别,他要求葬礼一切从简,不立墓碑,无陪葬器皿,亦无需后人祭奠。因此,司马懿的葬礼极为简朴。

为何司马懿会有此要求?尤其是禁止后人祭祀,这在权贵中极为罕见。

在古代,孝道至关重要。祭祖是历代能人的传统,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次巡视即祭祖,朱元璋在事业将成时,也带儿子朱标祭祖。就连曹芳,也曾被曹爽带去祭祖。司马懿此举,显得颇为费解。

然而,从现代视角回望1700年前的历史,或许能略窥其因。

司马懿曾利用曹爽带曹芳祭祖的机会,成功拔除曹爽兄弟的势力。

陵墓多远离市区,甚至位于家乡,这正是司马懿所担忧的。他担心陵墓,成为他人找茬的工具。若有人趁司马家祭祖时在宫中作乱,他担心自己,会成为第二个曹爽。

考虑到司马懿的智谋,他曾与诸葛亮有书信往来,他或许能预见到自己的身后事。因此,他的这一要求,正是出于防范。

司马家的司马炎,后来成为了西晋的开国皇帝,验证了司马懿的远见。

从西晋的角度看,司马懿禁止后人祭拜有一定道理,并非无稽之谈。

第二个原因,是司马懿故意隐藏坟墓位置,他不希望坟墓被外人发现。因为,如果子孙常来祭拜,坟墓的确切位置就会暴露。

司马懿一生足智多谋,但树敌众多。例如他诛杀曹爽三族,甚至包括已嫁女眷。若有人想报复,很可能会挖掘他的坟墓。

对于司马懿这种高傲一生的人来说,死后受辱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不让后人祭祀,也是出于保护坟墓和避免子孙受牵连的考虑。精明如他,选择不立碑,死后融入众人之中。

第三个原因,可能与司马懿的个人意愿有关。他是否想在死后归隐,不再受任何人打扰?尽管司马懿从小有大志向,但入世前一直低调行事。

因此,在临终之际,他可能想回归年少时的隐匿生活,提出不立碑的遗愿。

以上分析,是基于现代视角的推测。因为历史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史料记载也简略。

总之,司马懿的坟墓前没有碑、没有树,也没有任何陪葬品,如同养分一般埋在了首阳山,再无踪迹。

从司马懿的行为来看,他无疑是智慧的,甚至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

司马懿不仅从能臣转变为权臣,掌控曹魏,其后代最终还促成了“三家归晋”的局面。就司马懿个人而言,历史上的他,与我们的想象也大相径庭。

在各种传记和衍生作品中,司马懿常被描绘为老奸巨猾。但真实的他,年少时是一位翩翩君子,也是司马氏暗中布局的关键人物。在与曹爽共同担任辅臣初期,两人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甚至在曹爽征战时,司马懿还多次表达了对他的关切。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也并未有反叛的迹象,反而在曹魏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主要站在蜀汉的正面形象进行叙述。因为作者罗贯中,是诸葛亮的“粉丝”。所以,他对曹魏和东吴都有所贬低。司马懿,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但事实上,司马懿的军事智慧在曹操和诸葛亮之上。孙权也曾评价司马懿“变化若神”,意指他善于用兵。再来看司马懿的遗言,我们或许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含义。作为智者,他不让子孙祭祀,也不立碑,这背后定有自己的苦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