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世时,为何对小儿子毛岸青避而远之?毛主席的用心良苦

历史希拉历史 2024-12-31 09:25:32

毛泽东一生对小儿子毛岸青避而远之,甚至连葬礼都不让他靠近,真是耐人寻味。

毛主席一辈子为国家操心,家庭却像个散沙盘。

他有十个孩子,战争和革命的炮火却让大半个家支离破碎。

长子毛岸英牺牲后,毛岸青成了唯一的儿子。

但奇怪的是,毛主席对这个儿子的态度却不太“父亲”,既不亲近,还刻意保持距离,甚至在自己的葬礼上,也把他“隔离”在人群之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毛主席的痛点:毛岸青太像杨开慧和毛岸英了

毛岸青不仅长得像母亲杨开慧,还和哥哥毛岸英也有几分相似。

杨开慧是毛泽东一生中最深的感情纽带,她的死对毛主席是巨大的精神伤痕。

毛岸英是毛主席寄托最多希望的儿子,却英年早逝。

毛岸青的存在,成了唤醒毛主席这些伤痛的“导火索”。

每次看到他,就像揭开了旧伤疤。

毛主席曾对秘书说过:“岸青太像他妈妈、他哥哥了,我看着心里难受。”从心理学上看,这是一种典型的“情感逃避”,避免接触会触发自己负面情绪的人或事。

2. 一种深沉的“护子之心”

毛主席的家庭史就是一部革命家庭的“血泪史”。

杨开慧死于国民党的枪口,毛岸英牺牲在朝鲜的战火中,连毛岸青小时候都差点被国民党特务打死。

毛主席显然已经有了深深的“丧亲”恐惧。

他知道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也不忍心让自己的最后一个儿子再走上这条危险的路。

所以,他刻意疏远毛岸青,甚至要求他远离政治圈。

这不是冷漠,而是保护。

他怕一旦毛岸青靠近,他会忍不住让他参与革命,但革命的代价太惨重了。

3. 深深的愧疚感让他不敢面对

对毛岸青童年就是一场灾难。

母亲被杀,父亲远在天边,他和兄弟们在上海流浪,被打得血肉模糊,甚至患上了神经性疾病。

作为父亲,毛泽东对毛岸青的遭遇是有愧疚的。

他曾对身边人说:“我欠这个孩子太多了。”但愧疚感往往会让人逃避,而不是靠近。

毛主席选择了一种“远距离的爱”,既不和毛岸青见面,也不给他太多特殊的照顾。

他可能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毛岸青过上更正常、更安全的生活。

毛主席的“避而远之”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既有对亡妻和长子的思念,也有对小儿子的保护,更有对自己的愧疚。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选择未必是“合格父亲”的标准,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他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