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国民党内高级官员,被授予一级上将军衔,一度被认为是与蒋介石地位并列的人物。
何应钦
何应钦追随蒋介石多年,一向是蒋介石的嫡系,解放战争结束前夕,他明明可以选择逃往美国安度晚年,最终却毅然选择去台湾陪伴蒋介石。
然而在台湾,何应钦上蹿下跳,一直为老蒋的“反攻”大业劳碌奔波,却始终遭受老蒋的嫌弃,这又是为何?
犹豫再三,随蒋归台1949年,解放军以百万雄师兵力渡过大江,气势如虹。
反观国民党内部,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李宗仁、白崇禧还在与蒋介石互相挑刺、争权夺利,对于解放战争的连连失利,双方相互“甩锅”。
李宗仁
危急时刻,老蒋来了一招以退为进,宣布下野,让李宗仁如愿当上“代总统”,自己则是明面上退出,实则仍在幕后操控大权。
同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消息传来,当时在广州主持内阁事务的何应钦立即带头辞职——没法干了,赶紧逃命去吧!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国民党兵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现在要么以性命“为党国尽忠”,要么逃到海外或是香港等地区,明哲保身。
解放军占领南京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不少国民党要员作出选择,纷纷逃往香港,何应钦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他带着家人逃到香港,计划去美国安度晚年,不过他没有选择立即动身。
说到底,何应钦还是心有不甘,国民党若不倒,他何等威风?逃到美国去,终其一生不过默默无闻。
反正在香港也不用担心生命安全,何应钦便选择暂时观望。
何应钦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内部爆发出诸多问题,官员腐败、军纪涣散、指挥混乱……多方原因共同作用之下,使得解放军如有神助,最后逼得蒋介石不得不逃亡台湾。
到此,何应钦彻底死心,决定带家人去美国避难。
不料,一封来自蒋介石的书信使得他产生犹豫,蒋介石在信中言辞恳切,希望他来台湾“同甘共苦”,日后“东山再起”,必不亏待。
心有不甘的何应钦最终还是带着家人去了台湾。
然而,到达台湾后,何应钦就知道,自己错得离谱。他一下飞机就发现不对劲,根本没几个人来迎接他。
以他国民党一级上将的身份,即使蒋介石不亲自过来迎接,也应该派人作出些隆重场面才是,眼前的情景让何应钦心里就是一个咯噔。
果然,蒋介石只是简单派人过来接应一下,甚至连住宿都没给何应钦安排,结果还是何应钦的一名昔日部下将一座小楼房借出,才让他和一家人不至于流落街头。
何应钦还发现,备受冷落的不只他一个,那些过去在大陆曾经跟蒋介石有过矛盾的人都面临着“肃清”,其中就包括曾与李宗仁一起“逼宫”的白崇禧。
白崇禧
比起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虽然与老蒋闹过不愉快,但终究是效忠多年,在大体方向上,基本没背离过蒋介石。
在北伐东征,抗日战争,围剿红军,解放战争等诸多大事上,何应钦基本都是依附、听命于蒋介石。
对于国民党,对于老蒋,何应钦称得上是劳苦功高,但为何如今,蒋介石却这般不念旧情?
其实一开始,蒋何二人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甚至一度在国民党内地位并列。
早年相识,关系甚佳何应钦生于1890年4月2日,贵州省兴义人士。
其祖辈曾在清朝末年时期随军来到贵州,后来时局变化,祖辈转为经商兼务农,最后到泥凼镇的风波湾安家落户。
到何应钦出生时,家中已经颇有资产。
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壮,七岁就读于私塾,聪明好学,志向远大。
何应钦
17岁那年,何应钦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陆军小学,仅仅只是一年时间就被选送进入武昌的陆军第三中学,次年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政府陆军送往日本的振武学校留学。
在日本的经历对何应钦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他接受了军事教育,为日后崛起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他还接触到反清革命思想,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
但最重要的是,何应钦在日本认识了一个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人——蒋介石。
蒋介石
当时蒋介石正好就在该校读书,比何应钦高一年级。
作为“学长”,又同是中国人,且看出何应钦不俗,蒋介石自然是摆出“老大哥”的派头,尽量给予照顾,两人就此结缘,关系很要好。
时间来到1924年1月,那时的何应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
他从日本学校毕业后,追随同盟会,担任过连长、营长等职务,后来二次革命失败,他再次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结下不少人脉。
何应钦
再次从日本回来,何应钦攀上贵州军阀刘显世的大腿,与刘显世的外甥女结婚,成为黔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
黔军内部分为“新派”和“旧派”,何应钦虽然经刘显世推荐,但他认为刘显世的“旧派”作风不符合当下时代,最终联合“新派”逼走刘显世,与“新派”的王文华夺得大权。
刘显世
没过多久,王文华被仇家刺杀而死,何应钦势弱被驱逐到昆明,当时刘显世因为何应钦忘恩负义耿耿于怀,派人刺伤他,何应钦逃过一劫到上海养伤。
三年后,何应钦来广州到孙中山麾下任职,远远比不上在贵州掌握军权时来得风光。
就是这个时候,蒋介石出手,扶了他一把。
当时正值孙中山命蒋介石等人筹建黄埔军校,招揽人才,蒋介石一接到任命,立马想起自己的“学弟”兼同事——何应钦。
加之何应钦此前在贵州办讲武学校时就很有名气,他有能力,自己与他又有关系,蒋介石自然乐得扶持。
老蒋拉来何应钦一起参与到军校的筹建工作中,何应钦有开办讲武学校的经验,做起此类工作来得心应手,着实帮了大忙。
军校建成,孙中山大悦,授予何应钦少将军衔,担任黄埔军校副总教官。
自那以后,老蒋与何应钦的关系愈发密切。
何应钦
东征讨伐陈炯明时,蒋介石遇险,何应钦知恩图报,积极营救,老蒋大为感激,自此视为心腹。
后北伐即将胜利,蒋介石暴露野心,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就曾与何应钦商议“剿共”方案,可见对何非常信任。
何应钦有感于蒋介石的提拔,加之地位拔高,野心自然随之而来,遂积极拥护蒋介石反共,抱紧蒋介石的大腿。
那段时期,何应钦应蒋介石吩咐,针对共产党人,包围江苏省中共党部、省总工会,后又在南京解散南京共产党支部,逮捕中共干部,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史称“四一二”惨案。
到这里,何应钦和蒋介石都已经走到共产党的对立面,俨然是一条船上的蚂蚱。
外人一直认为何应钦是老蒋的“嫡系”,后来究竟发生了何事,让关系密切的二人产生嫌隙?
始于逼宫,渐生嫌隙蒋介石和何应钦之间的嫌隙,是从蒋介石第一次被“逼宫”开始产生的。
宁汉分裂,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为反制蒋介石,通电反共反蒋。
汪精卫和蒋介石
正好在北伐末期,桂系军阀巨头之一的白崇禧作为军事大才,对于蒋介石的部分谋划部署非常不满,觉得他“才不配位”,没有足够的才能指挥大局。
而另一桂系军阀首脑李宗仁则是觊觎蒋介石的地位,欲要取而代之,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亦是对蒋介石不满。
多方联合之下,这伙人最终以实际行动逼迫蒋介石“下野”。
在“逼宫”大会上,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冯玉祥,阎锡山助威,蒋介石顿时就显得弱势。
蒋介石
白崇禧在会上直接提出,要蒋介石离职,蒋介石当时感到势单力薄,他回头望了何应钦一眼,希望他挺身支持的意思不言而喻。
然而,何应钦一声不吭。
为什么?
很简单,任谁看了眼前的情景,都会认为蒋介石四面树敌,难以取胜,若是支持他,只会跟他一起得罪其他国民党军阀,下场凄惨。
何应钦
蒋介石见何应钦沉默,随即神色伤感,气得拂袖离去。
“当时他若是开口支持,或许我就不用走。”
后来,蒋介石如此说道,明显耿耿于怀。
在蒋介石看来,当初若不是自己扶持,他何应钦哪有机会被孙中山看中提拔?
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背叛”,老蒋心里很不痛快。
何应钦当然也有自己的理由。
蒋介石扶他一把没错,但能走到今天,主要还是依靠他自己的能力,建立军校,操练士兵,北伐东征,驱逐共党,哪一样我没帮你?
虽有小欠,但不足以让我为你得罪这么多“大佬”,只能说你自己树敌太多,咎由自取。
这就是蒋何矛盾的由来,也是二人第一次产生嫌隙,关系不复往日的亲密。
蒋介石和宋美龄
只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万万没想到的是,蒋介石下野后抱上了宋家的大腿,与宋美龄走到一起成婚。
宋家一直都是国民党革命的背后支柱,提供诸多资金支持革命事业,蒋介石就是靠着宋美龄,傍上宋家这层关系,反败为胜。
努力弥补,仍遭弃用1927年12月10日,得到宋美龄支持的蒋介石卷土重来,经过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预会决议,请蒋复职。
蒋介石一回来立马展开报复,趁何应钦不在,蒋介石去徐州总指挥部撤销了何应钦的各个职务。后来经人打圆场,蒋介石才安排了个参谋长的职位给何应钦,其实就相当于把他“打入冷宫”。
蒋介石归来,李宗仁、冯玉祥等人自然不服,“中原大战”由此爆发。
老蒋这才意识到,自己还不能失去何应钦这员大将,便再度启用,命何应钦到前线督军作战。
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获胜告终,他彻底奠定在国民党中的“老大”地位,把冯玉祥、李宗仁一干人都压制住。
这其中,何应钦无疑是帮了大忙。
老蒋心知还有红军未剿灭,故没有“秋后算账”,任命何应钦为军政部部长,部署“围剿”作战。
何应钦
可以看出,何应钦知道蒋介石对他“背叛”一事耿耿于怀,所以想尽力弥补,修复两人的关系。
后来西安事变爆发时,何应钦亲自带领十万兵力过去营救,想用武力逼迫张学良释放蒋介石。
不过蒋介石获救后,却听到传言,认为何应钦表面营救是假,实则有“不臣之心”,想要逼迫张学良狗急跳墙,杀害自己。
这种说法,到现在已经无可考究是真是假,但何应钦亲率大军去营救倒是事实。
蒋介石疑心过重,何应钦又犯过“前科”,遂留心提防。
为制衡何应钦,老蒋培养出自己的亲信陈诚,在抗日战争后期借故夺走何应钦的军政部长职位,授予陈诚担任,逐渐削弱何应钦的权力。
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随之而来,没几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国民党人逃的逃,被俘的被俘,而何应钦最终选择去台湾拥护老蒋。
这回,他属实是用热脸贴了冷屁股。
何应钦
老蒋经过败给共产党的惨痛教训,认为自己之所以会败,就是因为国民党内部跟自己耍小心思的人太多,所以对于过去那些反对、或是做过不利于自己举动的人,老蒋都没给好脸色看。
何应钦是聪明人,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妙,想尽办法弥补。
到台湾后,他积极拥护老蒋,发表言论,弹劾逃到美国的李宗仁,以此来表忠心。
李宗仁
各大媒体上经常能见到何应钦发表的文章,其中大多数都是阿谀奉承蒋介石才能的言论,他还为老蒋组建“中日文化经济协会”,与日本方沟通,恢复“中国童子军总会”,为老蒋培养人才。
考虑到老蒋逃到台湾,势力不足,急需支援,何应钦便想起自己在日本那边人脉还不错,主动提出去日本拜访岗村宁次,为老蒋拉拢势力。
岗村宁次在日本侵华期间作为军部司令,犯下大罪,当初就是何应钦作梗才让他逃过审判。
岗村宁次
如今,为了向老蒋表忠心,何应钦竟然奔赴日本与此人面谈,实在是有损国人颜面,令人不耻。
然而,即使何应钦已经摆出一副舍尽尊严的姿态去讨好,蒋介石也没给他什么好脸色,铁了心不肯再重用。
不过为防止落人口舌,蒋介石恢复“总统”职权后,还是给予何应钦一点好处,让他出任中央评议委员,在军队中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晚年的何应钦
这两个职位的名头听着挺大,实际上毫无权力。
那战略顾问主任更是虚职一席,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可见蒋介石与何应钦已是“覆水难收”,不存在和好如初的可能,说到底,还是老蒋疑心太重。
结语何应钦晚年时期,上蹿下跳地讨好老蒋,活像是一只跳梁小丑,却始终遭受老蒋嫌弃,不得重用,完全就是热脸贴冷屁股。
不过有好也有坏,不得不承认何应钦是个聪明人,虽然没有被重用,但百般讨好之下总算保住一命,没有被老蒋杀死,于1987年病逝。
白崇禧
而同样受到邀请到台湾的白崇禧,因为不懂得讨好老蒋,于1966年“疑似暴毙”,耐人寻味。
即使固守台湾,国民党内部仍是充满勾心斗角,可见,蒋介石会败给共产党实在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