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变数不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更是如此。
眼下,这场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已进入第9个月,寒冬也已经到来,乌克兰下起了第一场雪,但这场始于春季的大战却仍未看到停歇的迹象。
相反,随着俄军近期从赫尔松撤退到第聂伯河左岸,乌军持续推进,俄乌两军僵持之下,局势反而更加剑拔弩张且难以预料了。
尤其是,俄军近期持续空袭乌克兰,摧毁了该国近一半电力设施,一度引发全国大停电,以及基辅不得不出台紧急停电计划,并呼吁美欧尽快向乌提供电力设备,以缓解电力危机。
须知,当前乌克兰气温骤降,正是用电取暖的关键时刻,如今电力中断,意味着大量乌克兰人将面临忍饥受冻的处境,而位于前线的俄乌两军,则同样得面临如何取暖这一重大危机。
总之,俄乌冲突越是持续,局势走向便越不明朗,带来的浩劫与动荡也将持续上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紧张局势又迎来了3个新变数。
变数一,默克尔或无望重返政坛,“谁能调停俄乌局势”再度成谜。
众所周知,曾执掌德国16载的默克尔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其在任期间,更是欧洲、乃至西方稳定的重要基石之一。但去年10月,默克尔因为身体等因素,选择了告别政坛,而4个月后,俄乌冲突爆发并持续至今。
为此,有很多人认为,如果默克尔没有辞职,还是德国总理,那么俄乌冲突可能就不会发生。不过,也有不少热衷“煽风点火”的西方政客将俄乌冲突爆发的原因,归咎于默克尔时期的对俄、对乌政策。
尽管各种争议不断,但默克尔依旧是最被看好、最有望成功调停俄乌冲突的人选。
一来,默克尔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政治智慧与能力毋庸置疑,即便如今辞任总理,也依旧有着不俗的影响力,若出面调停俄乌局势,是最“众望所归”的人选之一;
二来,默克尔与普京关系较好,也是目前西方政要中,为数不多的,与普京关系较好,且与普京说得上话的人;
三来,默克尔对于俄乌局势相对了解,既参加了明斯克谈判,也参加过俄乌法德“诺曼底模式”会谈,相当于在最大程度上参与且见证了俄乌问题的演变。
结合种种因素来看,默克尔确实是最合适的调停人之一,而她本人也表示过,愿意在合适的时机,且在被邀请的情况下,出面调停俄乌冲突。
但就在外界期待默克尔重出江湖之际,一项民调出炉了,默克尔或无望重返政坛。
28日,德国民调机构Civey公布了一项民调数据,显示有高达71%的受访者不愿看到默克尔重返政坛,仅有23%的人表示欢迎默克尔回归。
该民调还显示,有43%的德国人认为默克尔比现任总理朔尔茨做得更好,更适合总理一职,但也有41%的人持相反观点。
很显然,在卸任总理职位一年多时间后,默克尔在德国的影响力已经出现了变化,而该民调的出炉,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默克尔未来难以重返政坛,也加大了重出江湖、调停俄乌局势的难度。
至于德国民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一幕,想来估计和3个原因离不开关系。
1,默克尔阔别政坛已久,“人走茶凉”之感开始加剧,这并不让人意外,再加上默克尔卸任后,一直保持着“低调、退隐江湖”的状态,对外发声较少,影响力下降也在所难免;
2,如前文所说,不少美西方政客都将俄乌冲突爆发的原因归咎在默克尔身上,随着这些政客不遗余力地宣扬此事,而默克尔又较少出面发声反驳,声誉也很可能受损;
3,不可否认,默克尔任内的一些举措,例如接收中东难民,加深与俄能源合作,而不是寻求能源供给多元化等政策,引发了不少本国民众与政客的不满。
尤其是在欧洲迎来冬季,德国能源却不够用,民众叫苦不迭的情况下,若某些心怀不轨的政客“煽风点火”或“甩锅”给默克尔,其支持率势必会下降。
总之,阔别政坛已久的默克尔,确实有一种“告老还乡、不再参与政坛纠纷”的意向,但奈何,即便默克尔不在“江湖中”,也仍旧有“身不由己”之感。至于默克尔究竟能否成功调停俄乌局势,一切还是静观后续吧。
然而,正当默克尔可能无望重返政坛之际,其任内德国与俄罗斯合作修建的“北溪”管道项目也迎来新变故。
变数二,俄计划封存“北溪”天然气管道压缩机,“北溪”项目前途未卜。
28日,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计划封存“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波多瓦亚压缩机站和斯拉维扬斯卡亚压缩机站的输气设备,设备封存后,将继续存放在站内,以便日后有需要时短期投用。
要注意,在前不久遭遇神秘袭击之后,“北溪1”和“北溪2”管道都已双双陷入瘫痪,没个一年半载是修不好的。
如今,俄方决定封存压缩机站的输气设备,相当于变相宣布,俄方将暂时放弃“北溪”管道。而该管道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主要输气管道,尤其是“北溪2”,修建至今还没使用,就被破坏、陷入瘫痪了,确实是很可惜。
并且,不论“北溪1”还是“北溪2”,都是默克尔任内的重要项目,如今却被毁于一旦,不得不被暂时放弃,估计默克尔、普京难免都会感慨万分。
更要注意,“北溪”管道输气站被封存,意味着接下来俄天然气运往欧洲会更难,欧洲的能源危机也将更加难以改善。
当然了,俄方忍痛做出这一决定,将付出的代价和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这也将进一步加快俄方对破坏“北溪”管道元凶的追责力度。总之这口恶气,俄罗斯不会轻易咽下。
变数三,普京承认自己“后悔了”。
日前,普京在会见赴乌作战士兵的母亲时表示,他对“她们(母亲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并称俄罗斯政府本可以在2014年,以达成顿巴斯协议为出发点,进一步解决问题,避免更多损失,但当时却没能充分感受到顿巴斯地区民众的心情。
什么意思?
2014年,是克里米亚公投入俄的一年,也是俄乌关系走向恶化,西方对俄施加大规模制裁的重要节点。
而除了克里米亚之外,乌东大部分地区的民众都以说俄语为主,并且有着“加入俄罗斯”的意愿,而这,也是令他们遭到乌武装势力针对的原因之一。
因此,普京的意思无非就是,如果在2014年,让顿巴斯地区像克里米亚一样加入俄罗斯,如今情况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简单点说,就是普京承认自己有点“后悔”了,当初没有一鼓作气,让顿巴斯并入俄罗斯。
尽管,按普京的逻辑来看,其表达“后悔”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说得过去,但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一个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已经令俄罗斯压力倍增了,若再来一个顿巴斯,俄处境会更加糟糕,俄乌冲突没准也会更早爆发,并且更加激烈。
还是那句话吧,历史没有如果,这个世界上更没有“后悔药”。
俄乌冲突持续9个多月,两国都付出了巨大伤亡和代价,冲突持续进行,只会带来更多的浩劫与苦难。届时,不论俄乌也好,美英法德也罢,再如何“悔不当初”也为时已晚、无济于事。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还是祈祷这场冲突能早日落幕,各方通过谈判与对话化解矛盾和争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