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地处黄河中上游,境内的河西走廊更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战略通道。作为古代中国的边防重地,这里征伐不断,也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举世无双的名将。
1. 赵充国(西汉,甘肃天水)汉武帝时随李广利击匈奴,率百骑突围显勇。汉宣帝时平定西羌叛乱,首创“屯田戍边”策略,在湟中屯田并著《屯田十二便》,将军事防御与农业开发结合,稳定西北边疆,其“以兵务农”思想成为后世边防范本,被兵家所推崇。


东汉名将,与羌人对阵十余年,历经数百战。延熹二年破东羌斩首八千,建宁元年平西羌斩俘数万,以“以战止战”强硬手段稳定边疆。官至太尉,因杀戮争议,却有效遏制羌乱,为东汉西北边防支柱,史称“凉州三明”之一。

本为魏将,降蜀后得诸葛亮器重,被称“麒麟儿”。继承北伐遗志,九伐中原与邓艾周旋。蜀汉灭亡后,假降钟会试图复国,事败身死。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及“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悲壮,后世多叹其忠烈。

北齐三杰之首,历辅七君,善用谋略。与北周战于晋阳、洛阳等地,曾以疑兵计退敌,又助斛律光破北周大军。治军宽仁,累官至右丞相,封平原王,谥号“忠武”。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操守,为北齐存续关键人物。

西魏八柱国之一,早年随贺拔岳征战,后拥立宇文泰掌权。参与制定府兵制,完善西魏军事体系,为关陇集团核心。北周建立后封楚国公,因反对宇文护专权被杀。其政治眼光与制度建设贡献,奠定西魏和北周的政权基础。

西魏八柱国之一,唐高祖李渊祖父。随贺拔岳、宇文泰征战,屡立战功,封陇西郡公。其军事活动为西魏开疆拓土,子孙李渊建唐后,被追尊为唐太祖。生前没有称帝,却被视为李唐王朝的奠基人。

李渊侄子,唐朝开国功臣。灭萧铣时以“水战围江陵”之计破敌,招降岭南、平定辅公祏叛乱,助唐完成南方统一。封河间郡王,位列凌烟阁第二。晚年退居长安,以谦逊避祸,善终且享殊荣,为初唐名将善始善终之典范。

唐太宗堂弟,骁勇善谋。随李靖灭东突厥、征高句丽时屡献良策,又与侯君集西征吐谷浑。虽因宗室身份遭谗言,仍被视为初唐“三大名将”之一(与李靖、李勣并列)。晚年卷入房遗爱案流放,病逝途中,著有《江夏王集》。

中唐名将,人称“西平郡王”。安史之乱后,先破吐蕃、回纥联军,后泾原兵变时率军收复长安,迎唐德宗还朝,被赞“再造王室,勋高一代”。治军严明,善抚士卒,其“克城之日,秋毫无犯”传为佳话,封太尉兼中书令。

李晟之子,雪夜入蔡州名垂青史。元和十二年,趁吴元济不备,率九千士卒冒雪奇袭蔡州,生擒叛将,平定淮西之乱。此役为“李愬雪夜入蔡州”典故来源,展现其果敢谋略,累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

晚唐沙州豪族,安史之乱后河西被吐蕃占据。大中二年(848年)率军民起义,历经数年收复瓜、伊等十一州,终结吐蕃统治。奉表归唐后任河西节度使,恢复唐制、发展生产,使河西重归中原管辖。其“归唐”之举重塑晚唐西北格局,被誉为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

北宋名将,面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西夏战争中,戴铜面具冲锋陷阵,四年间大小二十五战,中箭八次仍勇不可当。后任枢密使,却因出身低微遭文官集团排挤,抑郁而终,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南宋抗金名将,出身将门,善用骑兵战术。富平之战率泾原路军力战,后守顺昌时以“八字军”大败金兀术“铁浮屠”,创“以少胜多”经典战例。与岳飞、韩世忠、张俊并称“南宋中兴四将”,累官至太尉,封吴王,其“顺昌大捷”遏制金军南下,为保卫江淮立下赫赫战功。

南宋初年将领,跟随随赵构抗金,参与平定苗刘兵变,深得信任。与岳(飞)武穆、韩世忠、刘锜合称“中兴四将”,官至枢密使,封循王。晚年附和秦桧主和,促成岳飞冤案,其评价具争议。

南宋抗金名将,与弟吴璘并称“二吴”。富平之战后扼守和尚原、仙人关,以强弩、地形优势屡破金军,使金人“不得窥蜀”。其“弹性防御”战术遏制金军南下,保全川陕,累官至四川宣抚使,封新安郡王。

清代名将,岳飞二十一世孙。康熙朝随傅尔丹征准噶尔,雍正时总督川陕,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改土归流强化西南统治。乾隆朝参与大小金川之役,封三等威信公,为清代汉臣中少有的握重兵者,有“清代第一武臣”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