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公布的“一级致癌物”,很多中老年人当成宝,莫大意了

梦槐玩转养护 2025-04-22 03:30:31

在不少中老年人的餐桌上,有一样东西常年不缺,被当成养生“宝贝”。它颜色乌黑油亮,吃起来风味十足,还被认为能养肾、抗衰老。

而世卫组织早已把它列入“一级致癌物”名单。这种被误当成“保健品”的东西,可能正在悄悄损害健康,甚至诱发癌症。

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很多人越吃越上瘾?它真的那么危险吗?

黑色的“美味”,其实是健康的隐患

这东西叫槟榔。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尤其是湖南、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嚼槟榔是一种常见习惯。尤其在湖南,槟榔几乎成了“社交硬通货”,不少中老年人每天不嚼几颗就浑身不舒服。

槟榔外表看起来就像一颗小果子,但经过加工后,会加入石灰、调味料等,嚼起来刺激强烈,唾液分泌旺盛,甚至有轻微的兴奋感。有些人觉得它能提神醒脑,有助于消化,还有人说它能“补肾壮阳”,于是越嚼越离不开。

但这些说法大多并没有科学依据。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04年就将“槟榔(有无烟草添加均为)”列为一级致癌物。这意味着,槟榔的致癌性证据已经明确,毫无争议。

为什么槟榔能致癌,而且危害这么大?

槟榔之所以被列为一级致癌物,主要是它在咀嚼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叫做槟榔碱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刺激口腔黏膜,让细胞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这是一个癌前病变,最终可能发展为口腔癌。

更可怕的是,这种变化并不是立刻出现的,而是长期“温水煮青蛙”式的积累。刚开始可能只是口腔发干、张嘴变得困难、嘴里有烧灼感,很多人不当回事,但一旦进展到不能张口、吃饭困难,就已经进入了病变的中晚期。

湖南省肿瘤医院曾发布数据,在该院接诊的口腔癌患者中,超过80%有长期嚼槟榔的习惯。而口腔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60%,且术后常伴有严重的面部畸形和语言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很多人以为槟榔只是“牙齿不好”,其实后果远不止于此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嚼槟榔最多就是牙齿掉得快一点,顶多口腔溃疡,问题不大。但槟榔的危害远不止“烂牙”这么简单。

它对消化系统也有损伤。槟榔碱会影响胃肠道蠕动,长期咀嚼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问题。更严重的是,有研究发现,嚼槟榔与食管癌、胃癌也存在相关性。

槟榔还会损害神经系统。有些人嚼完槟榔后会感到头晕、心悸,这并不是“提神”的表现,而是中枢神经受到刺激。长期摄入槟榔碱还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可能加速记忆力下降。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危害是:成瘾性极强。槟榔虽然不是毒品,但它的上瘾机制和尼古丁、咖啡因类似。很多人从年轻嚼到老,嘴停不下来,一旦不吃就坐立不安,这种“心理依赖”会让人难以戒断。

炒作“保健”功效,误导中老年人

市面上不少槟榔产品打着“无烟无害”“天然养生”的旗号,甚至包装设计得像保健品一样,吸引了很多中老年人购买。还有人说“古人都嚼槟榔,没出问题”,这其实是以偏概全。

古代人嚼槟榔的习惯主要集中在热带沿海地区,而且没有现代加工添加剂。如今的槟榔,为了口感和刺激感,往往加入多种化学成分,这才是让它更具致癌风险的主要原因。

很多中老年人相信“嘴巴越动越健康”,以为嚼槟榔能锻炼咀嚼肌、延缓衰老,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真正的健康饮食,是新鲜、自然、低刺激的,而不是靠一颗颗嚼出来的“毒果子”。

如果已经嚼了多年,现在该怎么办?

不少人可能已经嚼了槟榔十几年,听到这些信息会担心:是不是已经来不及了?任何时候停止这种高风险行为,都不算晚。

尽快戒掉槟榔是关键。可以尝试用口香糖、瓜子等替代,逐渐减轻对槟榔的依赖感。不要突然强行戒断,那样反而容易反复。

注意口腔健康变化。如果出现嘴巴张不开、口腔溃疡反复、吃东西有灼热感、牙龈经常出血、说话费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口腔科或肿瘤科检查,排除癌前病变。

家人之间要多沟通。很多中老年人并不了解槟榔的危害,甚至觉得这是“老年人的自由”,这时候家人不能一味劝说,而是要通过权威资料、真实案例,逐步建立风险认知。

槟榔这东西,吃着上头,伤的是身体。它不是“宝”,而是一个被掩盖在文化习惯之下的健康陷阱。世卫组织早就提醒过我们,别再为了一时口感,把一生健康搭进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慧,王丹,彭晓娜,等.嚼食槟榔与口腔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0,47(6):313-317.

[2]周宏,贺芳,李建华.槟榔致癌机制及其与口腔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5):374-378.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