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开播,浮华的影像、民国风的背景板、符号化的主角

游子之吟 2023-12-28 16:00:32

《繁花》,是王家卫的第一部电视剧。

王家卫电影里的人物,往往神经质、敏感,思绪与行为时常游离于现实之外。

从审美上而言,他的影像构成,抽象、概念化,洋溢着后现代的不知所谓,却又能在某一刻抓住你的心。

他是小资的代言人,通过他电影里主人公的喃喃自语与迷茫失落,他时常表达出一种带有节制的释放,身处闹市但心在边缘,在随波逐流中暗自绽放。

他也一定读过弗洛伊德,擅长把握角色的心理状态,抽离而放大成一种电影中的荷尔蒙感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的电影,在人物的刻画上要远远重于故事的结构与完整性。他的电影,由人物驱动而发展,而并非情节驱动而演进。

为了凸显他导筒下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心理轨迹,在光影与声音的构造上,他也擅长细节的展示、音乐的调度、氛围的营造。

总之,对于王家卫而言,关注人以及人的心理,而不仅仅是故事与情节,成为他的一种导演特质。

也成为其电影区别于普通商业电影的特别之处。

但电影与电视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电影的屏幕大,所以对人物从表情到姿态的捕捉更加细微而精确。电视剧则时间长,所以必须在故事性上多有设置,才能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所以,对于电视剧《繁花》,肯定不能按照电影的拍摄手法来进行推进与叙述。

但在观看了已经播出的四集后,在评论两极分化的情势下,有的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1992年的故事拍出了1929年的感觉。

的确,夜戏多,光线晕黄,从观感上就给人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这样的所谓“民国风”,你可以称它为有质感,却也从时间感上,一下子拉远了与人的距离。

从空间上说,1990年代初的上海,是这样的吗?浮华,喧嚣,在看似“质感”的色彩与灯光下,给人一种人浮于事的虚无感以及纸醉金迷的破碎感。

这样的浮世绘一般的感受,同样的不接地气。

再看人物,上海人的精明与计算似乎并非小肚鸡肠与斤斤计较。

1992年的上海人,虽然被改革开放所裹挟而向前,却不是都一味的向“钱”,那个年代的底色,虽然不一定是纯洁无暇的白色,但也似乎并非金闪闪的黄色。

而主演胡歌,也仿佛一个符号,他很帅,但也只是帅而已。

0 阅读:86

游子之吟

简介:我不是不说话,只是在沉默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