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夏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崔庸健来访问,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陪着他到哈尔滨去访问了。
【街头的一次偶遇】
总理的车队在经过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时候,眼尖的邓颖超一下子就看到路边有一对像是夫妻的人正在闲逛,她赶忙指着那两人对总理说:“恩来,你瞅瞅,那是不是陈沂呀?”
总理顺着邓颖超指的方向往车窗外瞧,嘿,还真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人,正挽着一个女人的手在街上走呢。
车子虽然一下子就开过去了,但总理还是把这个人认出来了,这人就是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陈沂和他的老婆马楠呢!
总理当时正陪着外宾访问呢,车队没法停。不过等车到了参观的地方,总理立刻就跟黑龙江省委交际处的同志交代:“你们可得在当晚11点之前找到陈沂,告诉他,我要见他!”
当天晚上,黑龙江省委的人把陈沂夫妇带到了周恩来跟前。周恩来一看到陈沂,立刻拉着他们坐到沙发上,开口就问:“陈沂同志,你不是在齐齐哈尔吗?咋来哈尔滨了呢?”
总理这么嘘寒问暖地一问,陈沂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他跟总理说,今天他是到哈尔滨来看老婆孩子的,孩子有点不得劲儿,他就和老婆马楠上街给孩子买药去了,哪知道正好被路过的总理瞧见了。
那时候的陈沂正处于逆境里。这位有着“军中文胆”名号的才子,不能就这么消沉下去啊。总理拉住陈沂的手,鼓励他说:“陈沂同志,你以前在上面工作,现在到下面工作一阵子,以后再回上面工作,这样工作不就能做得更好了嘛。”
周恩来的这几句话,让陈沂有了久违的安慰与鼓励,他的眼圈忍不住又红了。
总理赶忙岔开话题:“毛主席最近给我讲了司马迁的事儿,主席说司马迁受了宫刑还写了《史记》呢,你陈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难道还比不上封建社会的文人司马迁吗?”
总理见陈沂一个劲地点头,就转头对陈沂的夫人马楠讲:“这种时候啊,你们夫妻更得像打仗那时候一样,互相爱着对方,互相帮扶呢。我觉得你们肯定能行的,马楠同志,你说我讲得在理不?”
马楠特别乐观,她立刻对总理说:“总理,您放心。陈沂在给我的信里老是提到,一个对党充满热爱的人,不管啥情况,他的意志都不会消沉的。”
总理这才安心地点了点头,鼓励陈沂说:“找个时间,你能回北京去瞅瞅,瞅瞅这几年北京的变化,再瞅瞅你的老战友。”
【毛泽东称他为“小陈毅”】
陈沂在1912年12月4日生于贵州遵义,原本叫佘万能,字孟秋。1931年的时候,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内算是个有名的才子呢。他出生在贵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舅父是贵州图书馆的馆长,所以小时候的陈沂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了。
就是在舅舅的图书馆当中,他看了好多优秀的进步书籍,于是就有了找寻救国道路的念头。
1929年的时候,陈沂正在上海读书呢。他听过鲁迅先生的几场报告,这几场报告对他的影响可不小。打那往后,陈沂就用“陈毅”这个笔名写了好些反映穷苦老百姓生活的作品,还在上海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文章。
靠着这些文章,他进了“左联”,成了“左联”里最年轻的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陈沂离开上海,经过辗转到了延安,投身革命去了。
延安那时候,陈沂用的笔名是“陈毅”,这跟党内的陈老总名字一样。于是毛泽东很亲切地管他叫“小陈毅”,把陈毅元帅叫做“大陈毅”,还说“这两个陈毅都是八路军里的才子”。
后来陈沂觉得跟陈毅老总同名怪难为情的,就把自己名字里的“沂”换成了同音的“毅”字。
陈老总后来知道了这个事儿,很大度地讲:“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可多啦,你跟我同名能有啥关系呢!俄国不就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嘛。我觉得中国有个大陈毅、小陈毅,也没毛病啊!”
我军里像陈沂这样的“文化将军”可不多见。从投身革命开始,他是当年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里最年轻的作家,还在根据地的好几个报社担任过领导职务呢。
解放战争的时候,陈沂负责四野的后勤工作,在辽沈、平津这两大战役里,他在后勤保障方面做出了特别了不起的贡献。
1950年的时候,他开始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首任文化部长。在他的领导下,军队文艺刊物创办起来了,部队文工团、八一体工队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也组建起来了。
他有三次都担任赴朝慰问团的副团长,深入到抗美援朝的前线去。金日成授予他“朝鲜公民”的称号,他就成了中国军队的文化使者。
1958年的时候,担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和解放军画报社社长。
【南方人也能适应东北的环境】
1958年3月的时候,陈沂从北京出发,到齐齐哈尔去工作了。
一直到1947年9月,陈沂才从齐齐哈尔离开,前往黄克诚所在的东北野战军后勤司令部,担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陈沂到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工作后,那儿的站长以前是他的老部下。所以站长想在生活上好好照顾陈沂,可陈沂不要这些照顾。他跟大家一样吃大锅菜,啃窝窝头,住的也是6平方米的职工宿舍。
宿舍里就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箱、一包书,还有个小收音机,没别的东西了。
站长晓得陈沂是南方人,担心他在齐齐哈尔这样的北方城市生活不适应。不过陈沂讲:“我是贵州人没错,但自从参加革命以来,一直在北方工作了很长时间,你不用操心我不适应北方生活。”
人啊,可塑性可强了呢。你看齐齐哈尔也有不少南方人在生活呀,他们不也渐渐适应了这儿的环境嘛。
被总理接见之后,陈沂在工作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愈发高涨了。东北的冬天特别冷,环境也相当恶劣,可他满是乐观主义精神。
有一回,他跟其他几个同志一块给单位运煤,有个同志觉得工作环境差,兴致不高。陈沂就打趣他说:“你脸上咋老是有灰呢?”
那位同志不明白啥意思,拿衣袖擦了擦脸问:“我脸上没灰呀?”陈沂大笑起来,说道:“我是说你成天愁眉苦脸的,就跟扑了层灰似的。”
有个同志白了陈沂一眼说:“这工作条件这么糟,哪能笑得出来啊?”陈沂就趁着这个机会劝这位同志心胸开阔点,乐观点儿,后来这位同志果然变得开朗多了。
陈沂在齐齐哈尔工作的那几年,他的妻子马楠差不多每隔两三天就给他写一封信。这些信让陈沂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也给了他力量。
马楠在一封信里对陈沂讲:“我最爱的丈夫啊,咱们在打仗的时候可是一起经受过患难,一起面对过生死的战友呢。你也晓得,忘掉过去,忘掉过去,这是能让自己高兴起来的最好办法。你不是特别崇敬朱总司令吗?那你可得学学朱总司令那种‘肚量像大海一样’的胸怀啊!”
陈沂刚到齐齐哈尔没多久,马楠就经过组织批准,带着三个孩子从北京调到哈尔滨,担任市文化局副局长。
哈尔滨跟齐齐哈尔挨得挺近,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的机会就多了些。就因为这,总理才会在哈尔滨的街上“恰好”碰到陈沂。
【“小陈毅”在上海】
在总理的关怀下,没过多久,陈沂就调到黑龙江省文联做副主席了。
1979年6月,陈沂被组织安排到上海市委工作。他刚到上海,就一刻不停地去拜访了上海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理论界的不少老同志,听他们的想法,努力帮这些老同志解决碰到的难题。
那时候有几位老同志住在弄堂里条件特差的“亭子间”呢。陈沂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只能走着去,还得爬上晃晃悠悠的楼梯。陈沂血压高,每次爬这种亭子间对他来说都是个挑战。可他还是在三个月里走访了上百个老同志,这让那些老同志特别感动。
在上海,陈沂定了个规矩:只要在家,不管谁来找他办事,他都不会拒绝。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部门的领导,他都会开门接待,这件事在上海一时被传为佳话。
陈沂老是跟身边的同志讲:“越是普通老百姓想要见主要领导,就越表明这些群众受了很大的委屈,在这点上,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咱们这些当领导的可不能高高在上,得跟老百姓有紧密联系,尽量帮他们解决困难,这可是党的优良传统……”
陈沂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每天都会收到好多群众来信,每封信他都得亲自看。很多群众反映的问题,他都会给批示,赶紧转给去办,还让这些部门每周跟他汇报执行的情况。
有个上海的老作家,房子被人占了老长时间,对老作家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可大了。
老作家特别感动,打算送一面锦旗给陈沂。陈沂就安慰老作家,说:“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真要说送锦旗的话,也该是我送给你呀,因为是你让我们发现了工作里存在的不足啊!”
上海是陈毅元帅工作过的地儿,现在有个原来叫“陈毅”的陈沂到上海当主要领导之一,这也算是一种巧合。
陈沂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老是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和陈毅老总之间的有趣事儿。
1952年,陈沂跟着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从朝鲜慰问回来后,就到上海给上海人民作抗美援朝的报告,还动员群众给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
当时陈老总就坐在台下第一排呢。陈沂作报告的时候,陈老总好几次带头鼓掌。报告结束后,陈沂瞅见台下的陈老总,赶忙走下台,向陈老总敬了个军礼,接着很谦虚地问道:“您咋也来听我讲话呢?”
陈毅反问说:“我为啥就不能来听你讲话呢?听从前线回来的人讲话,可比看报纸有意思多了,也深刻多了!”
那天晚上,陈毅把陈沂请到自家吃四川菜。在客厅沙发上,俩人聊起动员群众给志愿军捐飞机的事儿。
陈沂问了陈毅一个事儿,他们在西安做完报告后,有名的演员常香玉先拿出自己存了好些年的钱,把孩子的金锁和首饰拿去拍卖了,还卖了自家房子和剧社仅有的一辆大卡车,花了半年多,走了一万多里地去巡回义演,最后筹到了15.27亿元,超额完成了捐一架战斗机的任务。这架飞机能不能就叫做香玉号呢?
陈沂提了个建议后,陈毅猛吸一口烟,说道:“你这意见能考虑,这法子能很好地鼓励捐献人的积极性呢,我瞅机会跟总理说说你的意见。”后来呀,中央人民政府同意了,这架飞机就被命名为“香玉号”。
【梗直的“文人将军”】
八十年代的时候,陈沂在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时,由于工作上的事儿,他有很多次到东北、华北的一些我军战史陈列馆去参观。对于这些陈列馆里的一些做法,他是有意见的。
以前那些陈列馆在介绍咱们军队的发展历程和三大战役的时候,把和林彪有关的事迹全给删了。
陈沂觉得,要是把林彪的事迹都删掉,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不就都成了没指挥的战役了嘛,这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呀。
有同志关心陈沂,听到他这些话后,就劝他得注意影响。可陈沂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林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指挥过不少重要战役,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得如实、辩证地去写,不能把这些历史事实给抹杀掉。
参观完这些军史陈列馆,陈沂心里有很多话憋不住,就自己动手写了二万多字的《平津前线散记》。
这篇文章里,他既写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决策的英明,又写了罗荣桓、聂荣臻等的功劳,还写了林彪在战役里的作用,把历史的真实和全貌展现出来了。这篇文章在政协报发表之后,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陈沂平常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活特别简单朴素。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吃饭也很随意,就爱吃点水果这一个爱好。他非常清廉,常讲“节俭能让国家兴盛,奢华会使道德败坏。和工人、农民比起来,咱们的生活已经挺好的了。”
陈沂将军是贵州人,因为工作,他只回过一次老家遵义。
但他一直很牵挂故乡的发展情况,当知道改革开放后遵义有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市面貌一天一个样,人民生活不断变好时,陈沂将军总是特别高兴。
遵义的老百姓多次邀请他再回遵义看看,想让他跟家乡的人一起分享发展带来的喜悦。可没想到,就在陈沂打算出发的时候,他在2002年因病去世了,终年90岁。
陈沂去世之后,贵州有名的诗人黎焕颐写了一首诗叫《送陈沂》。诗里有这么一句:“又能文又能武,笔和剑两样都行,历经繁华把尘世的梦都看透了;担忧国家和人民,两鬓斑白,就像大雪落下不留痕迹却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首诗啊,既把陈沂的一生高度概括了,也是家乡人对这个赤子高尚品质的一种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