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对楚武王之评价是:“及通而霸,僭号曰武。”自一代雄主熊渠而后,数代楚君皆默默无闻。即便面临西周向东周过渡之际,周天子势微,楚人尚无对外征战之举措,楚人与外界之沟通桥梁似在熊渠而后到熊通之时断裂了,直到熊通也即楚武王时,楚国的这种地位才又开始发生变化。楚国自尊为王,雄霸南方。如楚武王之名,熊通之通,更是通达江汉、通达中原之意。
楚武王带兵攻打随国之时,突发暴病而卒。但即便如此,楚国大军并未因此而险入混乱之境,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严密封锁武王去世之消息,率领全军继续进攻随国。随国无法抵御楚国之大军,又见这支大军为楚武王亲自率领,对抗之心已是全然溃散。屈重代表储楚武王进入随国都城,随国被迫与楚结盟,自此而后基本算是臣服于楚国。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两件事情,一是楚国君臣同心,有着共同的信念,就是对外扩张之意。二是楚国军政大事,已形成稳固的体系,即有有令尹掌管朝政、莫敖掌管军事,为楚王左膀右臂。即便楚王不在,令尹莫敖依然可为楚国军政大事出力。楚国之君臣,心中有君,也有臣,但更是有了“国”之概念。这种概念,也提现在当年莫敖屈瑕战败而后要主动自缢,就是很明显的国家荣誉感。
楚武王而后,不管从前是不是周天子分封在此,屏障南方也好,扼制楚国也罢,江汉平原的大多数诸侯国,都逐渐认识到崛起的楚国。而且,从此而后,楚国再也不是南方的蛮夷小国了。武王之前的历代楚国国君,大多默默无闻的情况,基本上就从楚武王而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楚国的盛世,即将来临。
楚国对外攻战之事,从来不是想当然的,从来都是有所图谋。向西,是为了稳固后方。向南,是为了拓展疆域。向东和向北,是为了打通中原之道路。最为重要的是,当年周天子分封在此的汉阳诸姬,大多已经感受到楚国之威力,北上中原的南阳盆地即将被楚国人打通。至于是不是由楚武王来打通,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楚武王通过随国人,也向周天子和天下诸侯表达了一种决心,那便是楚国不是小国,楚国人也有成为大国的野心。楚国人有野心,但楚国人更有这样的能力。楚武王在世之时,南方诸国皆已感受到楚国之军力。
楚武王攻打申国、吕国,周天子被迫派兵帮助申吕两国戍守都城。楚武王举行沈鹿会盟,大会巴庸申邓郧罗等国诸侯,派兵进攻江汉诸姬,以压倒性优势震慑黄随等国。楚武王在世之时,破贰、轸、郧、随、绞五国,灭鄀、州、蓼、权、罗五国,晚年之时征服唐、随两国,南方之蛮族部落大多唯楚国马首是瞻。楚武王为后来者留下的,是一个几乎已经可以称为无敌之楚国。
与北方之天子、北方之诸侯对抗战争,即将在此后不久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