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岁男孩坐诊看病,求医者人山人海,老中医:他是华佗转世!

顶楼得小邹 2024-09-27 17:42:1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谁能想到,一位年仅十岁的小男孩,竟被冠以“神童”、“小神医”等称号,

2009年,随着一档名为《中华医药》节目在央视的播出,刘尚瑾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于是人们纷纷好奇,这个孩子真的有那么神吗?他究竟是如何炼成如此高明医术的?

信息来源:中华医药 2010年 第22期 刘尚谨 我是小中医 2010-06-03

与中医的结缘

1999年刘尚瑾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平凡家庭,与许多同龄孩子相比,他从小就体弱多病,身体虚弱使得感冒和发烧成了他生活中常见的困扰。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他的父母几乎踏遍了上海的所有医院,尝试了中西医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无数次的检查,然而治疗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他的健康问题。

在一个偶然的时刻,一位邻居老太太的建议为刘尚瑾的父母指明了新的方向,她说到为什么不试试中医呢?

于是怀着尝试的心态,刘尚瑾的父母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他,去拜访了在当地有一定声誉的中医杨志勋。

作为北京世纪杨氏新药管疗法研究所所长的杨志勋,是“软科学”专家,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望。

他不仅医术精湛,在中药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创新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业内被视为“天花板”级别的人物。

然而令杨志勋忧心的是,如今真正愿意潜心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少,市面上充斥着大量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因此中医的传承,后继无人,成了他心头的一块心病。

为了将毕生所学传承下去,他开设了一个儿童国医启蒙班,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中医的兴趣,说不定还能从中发现几个好苗子。

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杨志勋心里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中医博大精深,晦涩难懂,很多东西不是光靠言传身教就能学会的,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身的悟性和努力。

然而就在这时,刘尚瑾走进了杨志勋的课堂,那时的他,对中医还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杨医生的“神奇”让他充满了好奇。

杨医生通过简单的脉诊,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准确地诊断出了刘尚瑾的所有症状和病因,展现了中医诊断的精准和高效。

因此在四岁的刘尚瑾看来,这简直比变魔术还要神奇,在得知自己也可以学会这种“神奇”的医术后,他瞬间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他正式踏上了中医学习之路,也开启了他与杨志勋这对师徒之间,长达十几年的缘分。

神童的诞生

其实中医的学习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对于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一开始,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人体经络穴位图,他也感到一头雾水。

而“脉象”是中医诊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刘尚瑾学习中医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于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浮脉、沉脉、中脉”等抽象的概念,杨志勋想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吉他,让孩子们将手指放在琴弦上,感受不同力度拨动琴弦时产生的震动,并将这种震动与人体脉搏的跳动联系起来。

因此这个方法一下子激发了刘尚瑾的学习兴趣,他缠着妈妈买了一把吉他,整天抱着吉他练习“号脉”。

为了让手指对震动的感知更加敏锐,他甚至不惜剪断一根琴弦,感受琴弦断裂时产生的细微震动。

从吉他到真人,刘尚瑾“号脉”的对象从父母到亲戚朋友,几乎“摸”了个遍,而且在大量的练习下,刘尚瑾的“号脉”技术突飞猛进,逐渐掌握了辨别不同脉象的能力。

然而仅仅学会“号脉”还远远不够,中医博大精深,望闻问切,仅仅是入门的第一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中医学习的关键。

为了让刘尚瑾尽早接触临床,杨志勋经常带着他一起出诊,让他在实践中学习。

一开始,刘尚瑾只是在一旁默默观察,看着师傅如何诊断病情、开具药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志勋开始尝试让刘尚瑾参与到诊疗过程中。

他会先让刘尚瑾独自为患者号脉,然后根据他的判断给出治疗建议,最后再由自己进行最终的诊断和治疗。

起初,面对患者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刘尚瑾的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和胆怯,担心自己诊断错误,也担心患者不相信自己的医术。

但是每当这时,杨志勋总是鼓励他不要怕,中医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大胆尝试,错了也没关系,师傅会帮你纠正。

于是在杨志勋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他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医术,他开始尝试独立诊断一些简单的病症,例如感冒、发烧、咳嗽等。

每当看到自己开出的药方真的能缓解患者的病痛时,刘尚瑾的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在中医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除了“号脉”,辨识中药材也是中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让刘尚瑾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中药材的特性,杨志勋经常会带着他去中药房“认药”。

几千个抽屉,上千种药材,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形状、颜色、气味,要将它们全部记住。

为了区分那些长得相似的药材,刘尚瑾可谓绞尽脑汁,他把不同药材的图片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对着墙上的图片“背药”。

他还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忆药材的特性,例如,将药材的形状编成顺口溜,将药材的气味与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等等。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积累中,刘尚瑾逐渐掌握了上千种中药材的特性,能够准确识别它们的种类、功效和用法,并且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相应的药方。

妙手回春

2009年刘尚瑾十岁,这一年他在杨志勋的推荐下,刘尚瑾参加了央视《中华医药》栏目的录制。

节目中,他沉着冷静地为患者号脉、诊断,并开具了药方,其熟练的动作和准确的判断,令在场的所有观众都为之惊叹。

节目播出后,刘尚瑾“十岁神童中医”的名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也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事迹,邀请他参加节目,一时间,刘尚瑾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声,刘尚瑾并没有迷失自我,他深知这只是他中医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小小节点,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聚光灯外,他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继续跟随杨志勋学习中医,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

2018年,刘尚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始了更加系统、专业的学习。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那些名医云集的大医院,而是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诊所医生,在基层默默地为患者服务。

在他看来,无论是在哪里,治病救人都是一名医生的天职,他希望用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笔者认为

如今,刘尚瑾依然在中医这条道路上默默耕耘,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生,去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

他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中医传承的队伍中来,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 阅读:138

顶楼得小邹

简介:展示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尽显个人的特色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