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敌?2016年,中企为印度造世界最大炼钢高炉,为啥不在中国建?

岁月静好待君来相聚 2025-02-12 14:30:35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前言:

去年九月份就已经投入点火投产的印度塔塔5873立方米高炉,由中企和印度合作共同建成,现在还是平稳运行,预计能够完成年产目标。

但是其实在最开始这个项目刚开始投产的时候,就被有些专家批评说是通敌行为,因为同类型的高炉在国内还没有见到过。

那就让人好奇了,这个项目到底有没有“通敌”的嫌疑呢?又是为什么没有在国内建呢?

信息来源:美好中冶-《筑梦“一带一路”!中国中冶一大批海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被批通敌

印度塔塔钢厂的2号高炉从2016年就开始进行建设,整个项目的主要负责方就是中冶赛迪,在经过和英国、韩国、意大利、卢森堡的激烈竞争之后,在2015年11月左右中标后开始建设。

当时这个项目就是印度为了将自己塔塔钢厂的产量从3000万吨提升到8000多万吨,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标。

而项目涉及到的长流程制钢在中国国内已经是炉火纯青,国内的制钢厂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所以最终项目在印度落地,中冶赛迪主要是负责帮助印度完成建造。

信息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冶赛迪持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动力纪实》

这期间中冶赛迪不光是突破了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工艺技术、三维全流程设计等技术难题,而且每个时期任务的交付都保质保量,用完工量和质量不断证明着我们中国基建的强大。

即使是面对疫情的紧张形势,中冶赛迪还是保质保量的在2024年9月21日成功建成并点火投产,至此我们帮助印度完成了世界新建最大高炉的任务,整个项目容积达到5873立方米,比国内很多炼钢厂的容积要高出不少。

可是这个消息对国内很多人来说,却和“通敌”挂上了钩,很多人都认为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中冶赛迪还帮助印度扩张钢铁的产量,就是在帮助印度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人质疑这些生产出来的铁会不会投入到军工中。

而且不光是网友们有这样的想法,飞象网创始人项立刚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行为就是“为了压制中国产业”,还质问“五矿什么人做的这个决策为什么要这么干挣点钱就可以了吗”。

再联系之前印度还说为了保护国内钢铁价格安全,对中国不锈钢焊接钢管进口征收关税,大概在12%到30%区间,还说要维持五年。

这么看下来,确实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意思,而且这个高炉要是真的投入使用,确实会对国际局势造成一定的影响……

信息来源:环球网-《印度将对中越部分钢材加征关税,专家:长期来看,不利于印度自身产业发展》

可能的影响

印度是世界第二制钢国家,要是这个高炉真的能够完成增产的目标,那印度的粗钢产量就会进一步提高,到时候很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国际钢材的价格。

可是国际上的价格最终影响的还是会回到各个国家身上,我们作为钢铁第一大出口国,自然受到的影响就是最大的。

除了这个影响之外,印度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印度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的兴建,在这过程中还会进一步促进就业,推动印度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起来,基础建设的原材料也能够自己生产了,从外面进口的量就少了,印度国力也会因此提升不少,这样下去印度自主权越来越大,到时候我们国家的钢铁就需要寻找另一个输出口,这也是影响之一。

而且很多人还在担心,建设高炉的技术时间长了,很可能会被印度学习破解,到时候技术外泄也是个问题,到时候我们独有的技术的竞争力也会减弱。

信息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研究中心-《印度钢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未来全球钢铁原燃料市场竞争加剧》

这些内容其实跟项立刚先生表述的内容差不多,大致意思就是这个项目就是为了赚钱,但是忽略了项目自国际上的影响。

那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这个项目真的就会造成这么多影响吗?

实际情况

仔细看这个项目最开始建设的时间,2016年,那个时间段内,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虽然没有很紧密,但是双方都在不断推动彼此之间的合作。

中印在同一年的六月份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印金融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彼此互为合作伙伴的意愿很强,所以中冶赛迪才会出面去参与投标。

而且就我们制钢的技术来看,从2021年前后我们自己突破了钢铁工程核心技术被外国“卡脖子”的局面之后,各种制钢技术都在不断的进步,光是中冶赛迪每年投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就达到了10几亿,这些最终都反映在了我们承接项目的能力上。

信息来源:光明网-《让传统钢铁行业“结出”智能低碳“新果”》

现在国际上世界前50的钢铁公司,中冶赛迪就有42个客户,一方面是我们真的有技术有能力去承接,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基建的名片打了出去,保质保量、按时交付都是我们的优势。

所以在国家允许的时间段,承接一个自己力所能及,还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只是一次正常的操作,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贸易摩擦,完全合情合理。

至于技术泄露这个问题,也不用很担心,一般核心技术都会进行加密,而且现在长流程炼钢工艺的技术已经是国际领先地位,等印度研究出来我们到底是怎么帮助他们建的高炉,我们早就有了更低能耗、绿色化的新技术,所以不用担心。

更何况这个项目也是边实践边总结,这次成功之后,想要在国内建造一个类似的,那还不是手拿把掐吗?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件事在当时来说很合理,至于这件事放到现在来看,或许也是利大于弊……

利大于弊

合作共赢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外交心态,开放才能迎来进步也是我们的经验,所以对于中印的关系上,只要是不触及我们的原则,合作共赢会更好。

不过国际局势背后还是需要有很多考虑,也不是我们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已经无法阻止,再去说人家“通敌”确实有点不合理。

这个项目完成之后,也给其他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一个模板,下次到底在国际进行项目竞争的时候,考虑的也更全面。

而且这个项目给印度带来的好处越多,就越证明我们技术的优越,证明中国的基建实力,下次谈合作印度这个塔塔钢厂的2号高炉也会是范本之一。

所以整的看下来,这个项目还是利大于弊,希望大家看完之后,也能够从这件事吸取一些经验,对一些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再强求,谋求新的发展往往比纠结过去要进步的更快,你说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