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的大街小巷,总能听到游客们之间的争论:到底是古城文化更有吸引力,还是现代建筑更让人心动?
这个古老又焕新的城市,总能在清晨的薄雾里呈现不一样的姿态。
走进仁丰里,几位游客正在争论着漆扇的最佳配色和扇子的抖动方式。
一个说:“我觉得暖色系好看。”另一个却反对:“还是冷色系更有韵味。”配色、勾漆、入水、提转,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一旁的老师在耐心指导,每个人都沉浸在古色古香的制作体验中。
从漆扇制作到古琴旋律——仁丰里里的文化体验仁丰里这条700米长的巷子,不仅是传统技艺展示的走廊,更是文化体验的圣地。
不远处的永乐琴坊里,随着古琴老师高廷鑫悠然弹奏的《梅花三弄》,游客们如痴如醉。
王蕊,一个“00后”女孩,感慨道:“到扬州不听古琴曲,那不算真的来过。今天听完《梅花三弄》,心满意足了。”
除了漆扇制作和古琴演奏,你可以进一步探索锔瓷、雕版印刷和通草花制作。
传统技艺在这里焕发新的生命力,每一个细节都让古老的街巷有了现代的气息。
“仁丰里·非遗在说话”的招牌每次看到,总让人有重新探索的冲动。
古老街巷的新活力——扬州传统技艺的焕新仁丰里有着隋唐时期的街巷肌理,鱼骨状的街道布局依旧清晰。
历史遗存如旌忠寺和阮元家庙,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原住民与游客,在青砖黑瓦、飞檐翘角间共同生活,不时还有农家自制物品出售,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袁荔,一个在老街出生、长大的女人,曾经搬离过这里,又因怀念重新搬回来。
她说:“老建筑和老邻居都还在,改造后水电气也更方便了。”
听到这些,你可能会心生疑问:古老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人还有吸引力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仁丰里不仅有历史的印迹,更有现代艺术与创意的融合,这也让游客和居民们在此流连忘返。
东关街与皮市街——古城文化与现代慢生活的交融穿过东关街,你便能感受到另一个扬州的魅力。
这里是老城的代表,千年的积淀让街头巷尾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
有个园、逸圃和汪氏小苑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还有华氏园、冬荣园等省市级古迹。
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辉煌。
春季的东关街异常热闹,个园里游客们徜徉在江南园林的美景中,近两个月接待了200多万人次。
冬荣园里开设的小剧场,则是现代与古典的交织点。
你可以享受一场扬州清曲,或是和孩子们一起打卡扬州美食。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人难以抗拒。
保护与创新的双重奏——扬州古城的焕新路径皮市街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力,继续在扬州故事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人不急不缓,茂盛的树木让街巷韵味十足。
街道两旁的店铺以咖啡馆和书店为主,成为了现代人与古城融合的新标志。
著名的“网红打卡点”边城书店,就是年轻人与古城文化发生碰撞的地方。
扬州古城的保护与创新,一直在双重奏中前行。
从“住得好”到“留得下”,扬州的古建筑和新生活逐渐融为一体,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着生机。
制定于2017年的《扬州古城保护条例》,再次奠定了保护古城的坚实基础。
结尾是一种沉思,也是对这座古城的新期待。
扬州因其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而骄傲,却也通过现代创新焕发新的活力。
一盏茶香一首词,或是一杯咖啡一本书,这里可以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悠长慢生活。
当你走在扬州的小巷里,或是在东关街的某个角落看到时光流转,相信你会明白:扬州的慢不只是速度,而是深藏在古城脉络中的韵味。
每一个脚步,都是对古城新风貌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