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对华脱钩言论风靡欧美世界。从美国到欧洲,无数政客和专家疯狂为所谓的脱钩寻找现实合理性与理论基础。作为欧美世界的主导国家,美国先做出表率,主动出台法令全面禁止与中国的半导体领域技术和贸易联系。为迎合美国,以德国为首部分欧洲国家也出台诸多法令,强行要求本国企业从中国搬走生产工厂并减少对华投资或产品销售。受此影响,国内舆论场一片哀鸣。从亲美平民和旅外华人到大小买办与专家学者,纷纷卖力宣传欧美脱钩理论的可怕,称中国将完全失去欧美的“技术支持”,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全面经济衰退。
然而,政客们中二的想法固然可以在舆论场造成一些波澜但现实会很快让他们知道,无论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多读书总不会有坏处,至少可以少说蠢话。面对政客们的叫嚣,无数欧洲大企业逆势而行,扩大对华投资和出口,一时间令欧洲多国政坛陷入尴尬。不过中二病终究是一种难治之症,依旧有一些欧盟政客叫嚣,欧盟仍在推行对华脱钩。
据欧洲当地媒体报道,随着中国全面取消严格的封控措施,很多国家与中国的交通开始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投资者会于2023年重燃热情,大举返回中国,因为它们已开始青睐东南亚国家。欧盟-东盟经济委员会执行主任韩弗雷认为,同中国脱钩以及将欧洲供应链多样化的决策已经做出。东南亚已感受到直接外资投资的增长,而在中国最近则没有看到这一变化趋势。他指出,对许多欧洲商界人士而言,中国不再是亮眼市场,而东南亚则逐渐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此,他还列举出详细数据加以证明。2021年欧盟成员国在10个东盟国家的投资高达近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
近段时间,欧盟确实对东南亚投资展现出兴趣。刚刚举行的首次欧盟与东盟峰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从"全球门户"项目抽取100亿欧元投资东盟。该项目是欧洲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发起,是推动中国与欧洲脱钩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正因此,虽然欧洲在华投资近年来并未枯竭,但分析人士指出,双边政治活力却发生根本变化。尤其2021年以来,中国与欧盟关系明显恶化,欧盟宣布对中国数名干部进行制裁,理由是他们“违反人权”。而作为反制,中国也立即宣布对多名欧洲政客及多个机构实施制裁。这样环境中,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济关系遭到重创。因为不满中国不向欧美卑躬屈膝的态度,欧盟驻华商会专门发布报告称,中国变得不可预测、不可信赖,也不那么很有效率。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欧洲与中国的脱钩并非是单方面进行,中国也在主动与欧洲脱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许成委博士就认为,目前在华投资的多是欧洲大集团,但欧洲整体对华投资前景并不乐观。之所以如此,很重要原因在于清零政策。即使当下中国已经大幅放开,但仍有不少投资者担心中国可能重新开始封控。特别是当下疫情并不稳定,致死率不断增长。
另一个忧虑来自美中敌视态度,这也大大增加欧洲诸国对于中国的担忧。美国也许将加深对中国的制裁,而这一潜在的长臂管辖也会要求欧盟方面给予配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的讲师克里姆对德国之声表示,所涉及的企业多半是上游价值链在中国,下游部分则分散于全球,局势迫使它们不得不做出调整。
荣鼎集团在2022年9月出过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华投资的欧洲公司集中于不多的几个大集团,其中又以德国企业为主。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和奔驰以及化工集团巴斯夫占据2018年至2021年欧洲在华投资的三分之一。2021年,在华投资最多的前10名欧洲企业占71%的份额,而在华进行收购的欧洲公司在2021年的表现呈4年来最差。该调查还认为,即便针对疫情的防控措施解除,在华投资仍然会继续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公司,中国欢迎它们的到来和存在。
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对欧盟投资者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丹麦玩具知名品牌LEGO集团2022年11月在越南投资10亿欧元建厂,这也是LEGO建造的第一间碳中和工厂,荷兰垃圾发电集团Harvest Waste计划在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宿务修建最先进的工厂。美国苹果公司正考虑在越南设立MacBooks生产专线,韩国三星也大举投资越南。经过一系列投资,越南已经是仅次于中国生产手机最多的国家。不过分析人士中也有一些理性声音,他们认为虽然欧洲投资商越来越多地将眼光投向东南亚,但当地还必须做好自己的功课,尤其是在法律法规以及寻找合作伙伴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同中国抗衡。
布鲁塞尔欧盟事务评论家伊斯拉姆指出,俄乌冲突的爆发令欧洲诸国明白,长年建立起的商业关系不可能一夜之间切断。所以欧盟新的口号是在关键产品上,减少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依赖。为达到该目标,欧盟同新加坡签署的保护投资协议已于2019年生效,但同其它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谈判进展缓慢。正在进行当中的谈判包括,印尼、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除印尼外,同其它4个国家的相关谈判有望在数年后结束。此外,欧盟同越南也早在2019年6月就保护投资达成协议,但直到目前只得到欧盟27个成员国中12个国家的议会通过。
通过欧盟的政客与部分专家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宣扬欧洲正加大对华脱钩力度的关键证据就是欧洲整体对华投资领域缩减,越来越集中于某几个大企业。相反,欧洲各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则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尤其是在收购领域,他们将更少的中国企业被欧洲企业收购视作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对华脱钩的重要标志。如果只是从经济模型来看,这种分析无可厚非,但放到具体经济运行中,这种观点却只能暴露出相关人员没有学过基本思政课程的教育短板,完全没有经济常识。
这种观点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主导权天然赋予欧洲国家,站在这种角度,欧洲国家对华投资的任何波动当然会彰显出欧洲多国的对华经济态度,但这种思考方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考虑中国的发展。通常而言,控股类企业收购总是会发生于强势经济体对弱势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中。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为防止国内资本市场完全被外资掌控而不得不出台很多法律限制并购。
也正是因此,很多经济学家都会天然将中国带入到弱者地位,所以得出欧洲减少对华企业收购表明欧洲国家与中国脱钩的荒唐结论。但这种观点和“中国外汇储备减少是因为私企老板将外汇都存在国外”的论断一样荒谬,他们犯得共同错误就是忽视中国自身的经济实力。欧洲诸国对华投资领域缩减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全面崛起,这些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下降,那自然就会寻找能创造更多利润的地方。将这种自然的资本流动理解为经济脱钩,只能说欧洲高层在智商的提升领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