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5岁嫁给一个孤儿,生了8个孩子,3个夭折,到死都没活出自己。
赵纫兰,这个名字听起来诗意盎然,实际上却是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影。
她是李大钊的妻子,一个农家女孩,文盲,小脚,15岁嫁给了一个无父无母的男孩。从那天起,她的生活就围绕着“丈夫”“家庭”这两个词转了20多年。
她支持李大钊读书、革命,自己却从未摆脱生活的泥沼,最后49岁病逝,埋在丈夫墓旁。有人说她是伟大的女性,也有人觉得她的命运过于悲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封建婚姻的枷锁
赵纫兰15岁嫁人,这不是爱情,是命运的安排。那个年代,女孩子的婚姻从来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事儿。
赵纫兰的父亲从《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这句诗中为她取名,寄望她能如兰花般坚韧美丽,但其实,她的人生早就被固定成了一个没有选择的模式嫁人、相夫、教子。嫁给年仅10岁的李大钊后,她不仅没过一天夫妻生活,反而成了一个“保姆”,照顾小丈夫、瘫痪的祖母和风烛残年的祖父。
这种婚姻制度下的女性,根本没有自我可言,所有的梦想、追求,全都被“家庭责任”吃干抹净。赵纫兰的坚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被社会环境逼出来的。

2. “革命夫妻”背后的不平等

人们常常赞美赵纫兰“支持丈夫革命”,但仔细一想,这是支持吗?还是不得不支持?李大钊自己承认,他能有今天,全靠妻子辛苦典当、借钱供他读书。这是个什么概念?赵纫兰怀着孕,独自在家照顾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却还得把有限的钱送给丈夫读书革命。
李大钊的所谓“感谢”,也不过是一句“妻子辛苦经营,始得勉强卒业”。这段婚姻里,李大钊追逐理想,赵纫兰则是代价。
她的生命被压在了丈夫的成功之下。这种“革命夫妻”,谈不上平等,更谈不上幸福。

3. 传统女性的自我牺牲观念

赵纫兰的一生,用四个字形容牺牲到底。从23岁次生子到43岁生下最后一个孩子,她20年里生了8个,3个早夭。
孩子、家庭,把她的生命压榨得一干二净。但更刺痛人心的是,她自己从未觉得这有多不公平。
她从未埋怨丈夫不顾家,只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甚至在李大钊去世后,她还独自抚养5个孩子,靠朋友接济度日。
她的忍耐和牺牲,固然让人敬佩,但背后却是旧时代女性“自己不重要”的观念作祟。她从未为自己活过一天。

【结语】赵纫兰的一生,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的缩影。她很伟大,但这种伟大是被逼的;她很坚韧,但这种坚韧是命运强加的。
她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模范妻子”,却从未成为真正的自己。她的故事值得铭记,但更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