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一种发现
文/张明学
寻常物可涵万象,万象心难属寻常。
我们常常会慨叹于造物设计的用心良苦。不必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必说阴阳相生,对立统一,相生相克,也不必说逝者如斯,变化无尽,单是对至高至大境界的设置,就十分耐人寻味。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毛泽东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既远且险,常人难达。这是一种。还有另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寻常背后藏着奇崛,容易背后藏着艰辛,有一首十分感人的歌曲唱道:“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同普通百姓一样的人民战士,却创造着无私无畏,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一位普普通通的贫苦老农,几十年甘当普通农民,谁也不知道他身上至今还有十多块敌人的弹片,他忍受的生活痛苦,他的思想境界,几十年不为人知。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只有鲁迅才发现其形象的高大“须仰时才见”!
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境界,只有到了今天才能得以实现,而在当时及其后的一千多年的漫长年代里,只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理想。有趣的是,陶渊明将这一境界隐在山溪、桃林、山洞这些寻常之物的背后,让武陵渔人发现的过程是那样的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这是人间胜境,不是仙界奇观,虽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却是立足于现实主义根基之上的。
这是我读方先生《留芳聚萃》一书时引发的一些联想。此书所展示的思想与艺术的阔大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刘育新先生在为此书写的《序》中有这样的描述:题材涉猎广泛,“涉及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包罗万象,涵盖广博。”“高山绝壁,沧海大江,金龙玉凤,名画奇书,黄尘古道,玉护朱栏,长枪铁马,梵宇丹炉,玉兰玫瑰,青鼎红炉,钢钥铁锁,火箭飞船。”
其思想内涵深邃丰富,《序》也有这样精彩的评述:“或指点江山,发思古之幽情;或描摹物态,抒家国之情怀;或描绘景物,表物我之怅触;或阐发哲思,寓宇宙之天机!”治国方略,为官之道,社会民主,自然生态,科技教育,人生感悟,友情物议等等,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精彩展现。
其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也丰富多彩,展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艺术天地。亦庄亦谐,庄能严正,谐而不滑。亦雅亦俗,雅而不涩,俗而不陋。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雅乐,高唱入云;竹笛牧曲,浅吟低唱的民俗时调,流转悠扬。雄关漫道,雄浑豪迈;小桥流水,清幽惬适。铁板铜琶,粗犷豪迈;柳岸晓月,幽思婉约。意境意象的构筑摹画,华彩纷呈。重楼华堂之宏构,气势恢宏;单亭独榭的小景,精粹清朗。汪洋恣肆,浩荡激越的交响乐,荡气回肠,摄人心魄;短笛小唱,片林短径的小曲,简洁明快。
谁知“留聚”二字,寻常一名竟涵容这样一个万象大观!这就是所谓“寻常物可涵万象”。可是“万象心难属寻常”。要发现这种万象境界,大观气象,却不是寻常之人所能做到的。
王安石认为处于险远的“非常之观”,“非有志者不能至焉,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显然,志、力及借助之物,三者是必备条件。
而对隐于寻常物背后的大观,发现的难度恐怕还要更大。因为又多了一重心理障碍。因其寻常便难以引人注意。习以为常,习见不惊,熟视无睹,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一块内蕴精玉的荆山璞石,就连楚国宫廷玉工这样的专家学者,也忽视了它,以致卞和的悲剧一再重演。人力车夫那“须仰时才见”的高大形象,只有鲁迅才能发见。 陶渊明笔下武陵渔人发现“世外桃源”的描述,耐人寻思。“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忘”字说明渔人不计长途跋涉之苦的“志”。“忽逢桃花林”“甚异之”“欲穷其林”,“异”“欲”二字,突出其“寻幽探奇”的兴致,乐此不疲的兴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舍船入洞,又表其勇。虽然武陵渔人回来时“处处志之”,却无人能够再寻到,这就是发现的唯一性。
我中学时有个同学名字也叫“留聚”,在洛阳从事外事工作。以我所认识的极有限的人群里尚有二人同名“留聚”,可以想见,以“留聚”为名的人,世间一定不在少数。然而只有方先生才出版了《留芳聚萃》这本嵌名联集,也才发现了“留聚”二字所蕴含的思想及艺术方面的大千境界。而且像“留聚”一名同样便于创作嵌名联的人名恐怕也还有不少,我们却未见到有谁能够做出像方先生这样的惊人之举。
同武陵渔人的经历一样,方先生征集嵌名联的经历也十分耐人寻味。他在《留芳聚萃》“后记”讲了一段有趣的经历:最初是江西的汪习之先生在应《诗露墨海》稿约时附赠两副“留聚”嵌名联墨,接着山东的李樯先生也寄了两副这样的联墨。此后这类联墨又相继而来。这才引发了方先生的兴趣,自己也试着撰写,继而又拓宽思路,与工作结合,写了一些与党风廉政建设有关的嵌名联,接连不断地竟写出了几十副。方先生说,他没有以此为满足,又找熟悉的诗朋联友写,不久竟获近百副。他欣喜若狂,又由此突发奇想,于是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孕育了大胆的征联活动,于是在《中国楹联报》、中国联都网、中华国粹网、中华诗词网等相继发启事、发帖子又大量寄发专函求稿,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呼百应,联作竟如雪片从全国各地飞来。方先生说:“参与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热情之高、收获之丰乃是始料不及的。”马新民先生评论说:“从作者群的资质高度、覆盖广度、艺含浓度、内涵厚度来说,都是空前的,创造了当代嵌名联个人征集的吉尼斯纪录。开创了人名征联的新纪元!”
在嵌名联领域,方先生做到了多数人做不到的事,同样也说明了发现的唯一性,同样印证了“万象心难属寻常”的道理。成就嵌名联大观这一惊世之举独属方先生,这不是神仙所赐。好像有句名言说“灵感只钟情于有准备的人”。方先生为人处世,自有其不寻常之处。我在《留芳聚萃》“跋”里称他为奇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以我的愚陋之见,方先生的不寻常之处,或者说成功之道,有以下几点:
其一为性情。方先生是个性情中人,诗心钟灵,他对诗词、楹联、书法等艺术情有独钟,感知力强,悟性高;他在诗词、楹联创作方面的作品颇丰,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称其为精熟,也不为过。要知道两年前他在这方面还是个初学者!而写作楹联还只是近一年的事。可见他的进步速度多么惊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政务与艺术的结合上,灵性如神,以诗联助廉政独开先河,他在行政与艺术两方面互为倚重,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胜任自如。
其二是真诚。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方先生在《诗露墨海》《留芳聚萃》的征稿过程中,其真淳诚挚,信义笃志的品格,言必行,行必果的传统美德,感动了全国众多知名的学者、作家、诗人、书法家、楹联家等,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支持和友情。
其三是识见。识高见精、高屋建瓴识大局,于苗头处见根本。不行则已,行必出新。比如以诗词楹联配合廉政建设、建大型楹联一条街、大型楹联酒店、楹联公园、楹联进机关、进社区、手机楹联互动等等,都是先人一步,成效卓著。
其四是魄力和执着。坚毅果敢、雷厉风行是他的处事风格,谋宏虑精、持恒不懈是他成功的有力保证。仅据我所亲见一例,最近方先生认定了书法这个目标,分出部分政余时间,沉下心来,不急不躁,从基本功入手,坚持不懈,精神高度集中,在我的教室他一坐就是两个小时,精神专注,毫无倦怠!他说在家里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练两个小时的字,正是由于这样的执着追求,苦练不懈,他的书法进步之快也令我吃惊。
其五是勤奋。他的勤奋也是超出常人的。勤于政务,宵衣旰食;耽好诗联,废寝忘食;惜时如金,寸阴是竞;周日伏案勤,夜夜伴灯深;无棋牌之俗趣,有诗书之雅兴;目不停览,手不释卷;舞榭歌楼无意顾,书山学海不绝踪;无倦无怠,兢兢以恒。
总此五点,足见方先生爱心、诗心、诚心、锦心、匠心、恒心,六心毕备。六心熔就了他特有的人格魅力,招引天下。雅人韵士,相交弥厚;艺途文道,纵横畅通。艺事运作,八方辐辏,往往一路绿灯。
方先生不仅有志、有力、有识、有才、持恒、勤奋,而且善借他人才智。借三人之才智易,借百人之才智难,更何况是借三千才士之智!这岂是寻常之人所可办到的!
【作者简介】张明学(男),字鉴之,1939年1月生,河南渑池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三门峡市楹联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