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3月22日,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举行2025年度春茗晚宴。古天乐作为会长,与一众演员共同出席。接受访问时,面对记者关于行业寒冬的追问,古天乐表达了对香港电影前景的无限担忧。
这个大概就是。古天乐说:“我们总会拍电影计划已经进行两年,今年开始改名叫‘拍住上’,希望大家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形下,可以拍住上、坚持自己的岗位!为香港电影继续发光发亮!”他还自曝已带头砍片酬,他表示:“现在不是减薪的问题,是根本没人投资。”
这个新闻当中最要紧的,我倒觉得不是他们自降片酬,而是什么呢?
古天乐透露,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原定在两年内拍摄八部电影作品,古天乐透露目前已完成其中四部,包括即将上映的《不赦之罪》与《恶人当道》。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特邀执委暨发言人田启文透露,截至上半年,香港电影开镜数量应该不够十只手指数,他希望后面能有转机。
反正意思就是这两年没有什么新片开拍了,古天乐说的两年拍摄八部电影应该是和他相关的,而田启文说的上半年,香港电影开镜的不到10部,那就是真的要完蛋了,因为完全没有新片,也就完全没有产品。
这是整个生产线将面临的灭亡危机,网友讨论的什么没新人演员,导演那些都是小卡拉米。
至于香港院线它只是放映端,就相当于超市货架,你香港生产不出产品,但是内地和外国是能生产产品的,只要香港人还看电影有消费需求,人家院线大可以放内地电影和外国电影,反正香港本土电影真的快要完了。
怪内地,怪审核,怪人才?香港电影到底“死在哪儿”我们现在提到香港电影衰落,我相信网友主流一个看法就是:港片这些年来来回回都是那种流水线一样的警匪电影,完全没有当年无间道那种神级剧情的震撼了。隔壁台湾省的电影创新度拉满了,香港的娱乐产业越来越差了,舒适圈变成猪圈,警匪片和粤语流行乐太多了真的很容易腻的。
香港的娱乐产业10年前开始都已经比不过大陆和台湾了,古天乐,张家辉这些老牌香港演员耳熟能详的角色,除了警匪片,就是警匪片。如果说到原因的话,其实这两年全世界电影行业都在走下坡路。
大环境受限是经济问题,然后就是平台的问题了,一是电视机的无脑行为,网络兴起导致电视机作为电视剧电影的主要载体已经基本GG了,因此现在大部分都属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娱乐不再单一。
短视频,短剧的碎片化观看带来的快捷,少投资,高回报带来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的冲击。以前的娱乐活动较单一,现在可以不用只看电视剧,看电影。 同时投资方更倾向制造舆论热度,而不再注重质量,导演编剧也大部分脱离生活创作转为舆论创作,演员也对工作丧失热情。
至于香港电影本身,一来市场小,只看香港票房根本回本都难,最近的《破地狱》拿一亿两亿已经上天了,一部电影请几个大腕光片酬都多少了?加上幕后和拍摄费用,结果就是要加上内地票房才能赚!但是要加上内地,我何不直接在内地拍?找内地主创保证票房?
香港娱乐圈人才走了很多,剩下些大部分是没本事进军内地的,小部分是家庭原因。顶尖的人才一走,开戏更少,一些中等的为了工作只能跟着走,死循环。然后来来去去就是那几张脸,警匪加HDD,题材太旧。
投资方也不敢赌新题材,毕竟这几个题材香港人拍习惯了,亏也不至于全亏。
最后就是香港人还是非常傲慢的。不跟时代潮流,死守旧一套。就像洪金宝觉得龙虎武师终将没落,而钱嘉乐一直怀念一直坚持,想重振龙虎武师,搞武师协会,收徒弟搞传承。古天乐也一直坚持所谓的香港电影!但观众只分好看和不好看的电影。
题外话,我到现在都没搞懂什么是香港电影!警匪HDD就是了?台前幕后全拿香港身份证的就是了?
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说这两年的《九龙城寨》《毒舌律师》和《破地狱》都非常不错,尤其是后面两部在香港本土都破了票房纪录的,但如果你从商业电影角度出发的话,便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后两者其实已经是龟缩香港本土的本土电影。
它已经不是商业大片了,这个在全世界热卖的除了美国剧情片,全世界艺术成就最高的欧洲剧情片都卖不动(哪怕好莱坞剧情片非常知名,像《肖申克的救赎》一类,你会发现票房也没法和商业片比较)。
观众确实更喜欢看商业大片,而商业大片也会养活更多人口。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比如说《流浪地球2》这样超级重工业大片,常驻人员达到1189人,同时有14个摄影棚在拍摄,特效团队近万人,共使用了22000名群演,其中外籍群演超过17000人,你看这样的电影养活多少人呢。
而《毒舌律师》《破地狱》这种很明显就是本土小班子,前前后后加起来上百人了不起了。我认为核心人员可能就只有核心班子二三十号,这种电影的大卖本身就是整个香港,从电影人到观众都龟缩本土一隅小事而已。
香港电影衰落到底怪谁?不怪内地,怪自己其实现实的情况更糟糕,如果一个大陆影视作品里塞了个香港艺人,会显得很突兀,曾经的辉煌也给它们拓上了很深的烙印。曾经创造了很大流量的蔡少芬,李彩桦这两人演的角色,是几乎完全抹去了香港艺人标签的,香港艺人的标签只有在幕后花絮才能出现。
香港捧不出新的明星了,文咏珊《消失的她》票房很高,港媒也就高兴了几天,因为她跟香港影视行业没关系。香港最近出了个香港本土电影票房最高的的电影《破地狱》,一个关注如今香港本土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可是香港电影业高兴吗?
所有的影评人都说好也没用,但是它出了香港,这片子吸引力很低。
香港电影从21世纪初就开始走向落寞,港影衰落是历史发展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苦撑死撑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当初古天乐其实是有机会带领香港电影在新时代产业升级的,就是那部《明日战记》。
古天乐还想拍科幻大片,但不依靠内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港片那点格局是绝对会扑街的,毕竟体量大,投资高,科幻片本来就是电影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欧洲,日本,韩国那点市场体量都撑不起科幻,更别说一个小小的香港。
目前全球科幻大片只有美国玩得转,新兴国家人口大国印度科幻片也不行。日本科幻其实还行,但那主要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动画市场,也就是巅峰时期的日本动画,日本的真人科幻大片,你仔细想想,其实也不行。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也具备了拍真正用科幻电影的条件,古天乐当初《明日战记》不想着讨好市场,还拉着《独行月球》贬低内地观众,内地同行和卖惨。我当时评价说《明日战记》吵翻天没用,《明日战记2》能出来再说吧,当时还有一堆网友骂我:古校长,古校长——
他的公司还发布了另外一部科幻大制作《天梯》的先导预告,当时还挺高兴,结果呢?《天梯》命运如何?《明日战记2》结果又如何了?
古天乐的傲慢和两面三刀,其实就是香港电影自己的问题。
内地给了香港电影三十年的机会,他们把握不住有啥用那?八十年代末就安排内地演员公司去合作还提供场地,然后他们看不起内地,电影里还各种讽刺内地。00年代都明显缺人缺资金了,也是内地去填填了一批人进去,一边吸引他们北上,当时内地已经有起势了,基本上只要愿意吃这碗饭港星待遇就不可能差,他们自己又高傲的不行,看不上。
等到2010年以后内地影视圈开始赚钱了,基本没少投资香港导演当时也是真努力推一些港星,结果大部分根本扶不上墙,普通话都练不好,台词全靠配音,没比背数字的小鲜肉敬业多少。19年之后立场问题之后一堆港星算是演都不演了,从那之后就真寒心了,资本也不敢用了。
这几年大环境不行,内地zb自己都不好过,凭啥还投一群老东西。给了这么长时间,高傲可以说是性格问题,演技差台词差,不会普通话,无非就是习惯问题,30年还能屁股歪成这样那真的就说明本身就是个冲击波。
另外再说,如今香港影视剧固步自封冲击波到什么地步,网飞这几年有个全球战略,在每个地区都有投资,亚洲好多地方都被光顾了,日韩,台湾省,甚至连大陆都有相关投资,唯独香港那么大基本盘,网飞都懒得理他,纯路边一条。
对了,一向大嘴巴和耿直的杜sir前段时间说是拍了第一部网飞港剧。
这个不面临内地审核和内地市场了,要是这部剧也扑了,那我看大家还能怎么说。
拍了一辈子戏了,该退休享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