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安重建的红二十五军毛主席赞其“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湖北日报视频 2024-11-29 10:21:3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袁丽 张益游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一个月后,一直在大别山地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红二十五军也开始出发远征。

在红军长征四支主力部队中,红二十五军是人数最少也是最年轻的一支队伍。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全体指战员仍然坚持革命,顽强拼搏,转战鄂、豫、陕、甘四省,行程近一万里,成为红军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其他方面军尤其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

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毛主席曾称赞其“中央红军之先导”,“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在湖北省档案馆、郧西县档案馆、英山县档案馆等都保存有相关的档案资料,记录着红二十五军这支英雄的部队,在荆楚大地创下的丰功伟绩。

红二十五军领导人与警卫员合影。前排左起:吴焕先、郭述申、徐海东、戴季英。

在红安县檀树岗重建

11月23日,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村,倒水河边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纪念碑,碑身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重建地”几个金色大字,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时间回溯到1932年11月30日,同样是冬天,倒水河边的河滩上,正在进行红二十五军重建仪式。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郑重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旗,授予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这意味着重组后的红二十五军,成为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骨干力量。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三省交界处,南濒长江,北抵淮水,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大别山脉雄矗中央,俯瞰武汉、信阳、安庆,战略位置重要。鄂豫皖根据地鼎盛时期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人口达350多万,面积四万平方公里。

当时,由于张国焘执行王明“左”倾路线,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共二万余人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急剧恶化。鄂豫皖省委决心排除万难,坚持根据地斗争,将分散在皖西北、皖东北地区的红军力量集合,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这意味着,原来由三、四万主力承担的革命重任,落在了重建后仅有约7000人的红二十五军肩上。红二十五军以“娃娃军”著称,指战员年龄大多在13岁至18岁之间。

红二十五军重建后,抓住敌人调动、兵力减少的战机,积极寻歼敌人,连续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计划,策应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形势出现了转机。

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在商城豹子岩会师合编。合编后,红二十五军由重建时期的7000人发展到了1.2万余人,徐海东担任军长,吴焕先担任政委。

英山县陶家河地区高山环耸、河谷交错,进可攻、退可守。1934年9月,红二十五军远程奔袭安徽太湖县城大获全胜后,决定在英山县陶家河乡创建根据地。在这里,红二十五军进行了短暂休整,为日后长征做好了政治、思想、组织、军事上的全面准备,陶家河因此被称为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鄂豫皖省委的率领下,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并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告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

1934年11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二十五军)出发宣言。

以郧西为中心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进入陕西省洛南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第18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创建革命根据地,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中共鄂豫陕省委。

1935年1月17日,红二十五军223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率领“开辟新区先遣队”到达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村。这里位于秦岭山脉,悬崖壁立,层峦叠嶂。

红二十五军在郧西湖北口、关防等地区,积极宣传革命精神和党的政策主张,四处刷写革命标语,发放宣传单,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据统计,关防乡二天门村78户人家,就有76人参加红军。

1934年11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二十五军)出发宣言。

随后,红25军到达郧西县大新川、小新川,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成功开创了鄂豫陕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之后,革命力量蓬勃发展,至1935年5月初,共建立两个县、8个区、46个乡、400多个村苏维埃政权,鄂豫陕根据地基本形成。

1935年5月,国民党开始对鄂豫陕根据地发动“围剿”,分别从南、北、西三面围攻红二十五军,并加紧了经济封锁。

为应对“围剿”,1935年5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郧西召开了第一次执委会议,通过了《中共鄂豫陕省委关于完全粉碎敌人二次进攻,为开创新苏区而斗争的决议》。《决议》分析当时的形势,明确指出“正当帝国主义、国民党疯狂地进攻川陕与甘陕苏区和红军的紧急时刻,红二十五军西征,大大地牵制了敌人进攻的兵力,动摇了敌人的后方,配合了南北红军的胜利”。《决议》还就粉碎敌人进攻,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斗争方式。

5月下旬,鄂豫陕省委又在郧西举行了第二次执委会议,主要研究在敌优势兵力下反“围剿”的作战方针和计划。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经验的影响下,商议决定红军主力采用“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方针,游击师就地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坚壁清野,配合红军主力作战。

红二十五军播撒了革命火种,保存和发展了革命的有生力量。长征出发时,全军上下共2980余人,到达陕北时约3400人,是红军长征中人数唯一增加的队伍。

红二十五军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途中唯一建立的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上,留下的各路游击武装合并组建成红74师,继续巩固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7年8月,红74师北上抗日,在鄂豫陕边独立坚持的游击战争胜利结束。

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90年前,红军在郧西浴血奋战,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红二十五军在湖北播下的革命精神、红色基因仍在薪火相传。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