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者|造影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指导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不劣于血...

柳叶记事本 2025-04-08 11:03:03

背景

利用造影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angiography-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AngioFFR)决策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或利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优化的支架植入与单纯造影指导的PCI相比,均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然而,当一种技术同时用于决策和优化PCI时,其临床结局有何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验AngioFFR指导的PCI策略在12个月的临床结局方面非劣于IVUS指导的PCI策略。

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国的22家中心开展。研究纳入了年龄在18岁及以上疑似冠心病(冠脉造影显示至少50%狭窄且血管直径大于2.5mm2)的患者。靶血管仅限于主要冠脉(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患者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AngioFFR或IVUS指导组。利用随机分配到的技术同时完成血运重建决策以及支架植入优化。在AngioFFR指导组中,血运重建的标准是AngioFFR≤0.80;术后优化标准定义为术后AngioFFR至少为0.88或支架内AngioFFR阶差小于0.05。在IVUS指导组中,血运重建的标准是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area, MLA)≤3 mm2或MLA为3–4 mm2且斑块负荷大于70%;术后优化标准定义为支架边缘的斑块负荷≤55%且最小支架面积≥5.5mm2或远端参考管腔面积。主要终点是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人群12个月内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非劣效性界值为2.5个百分点。本研究已注册在ClinicalTrials.gov,NCT04397211;长期随访正在进行中。

结果

从2020年5月29日到2023年9月20日期间,研究成功纳入1872名患者。除外33例退出,923名患者被随机到AngioFFR指导组,916名患者被到IVUS指导组。患者的年龄为66.0岁(IQR:58.0–72.0);1248名(67.9%)为男性,591名(32.1%)为女性。在AngioFFR指导组990个靶血管中,688个(69.5%)进行了血运重建;在IVUS指导组984个靶血管中,797个(81.0%)进行了血运重建。在中位随访12个月期间,AngioFFR指导组的56名患者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IVUS组的54名患者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6.3% vs. 6.0%,绝对差异0.2% [97.5%置信区间上限为2.4%],p非劣效性=0.022;风险比1.04 [95% 置信区间:0.71-1.51])。死亡率无显著差异(AngioFFR组1.8%,IVUS组1.3%,绝对差异0.4% [95%置信区间:-0.7-1.6) ];风险比1.34 [0.63-2.83],p=0.45)。两组心绞痛复发率均较低:Angio FFR组923名患者中有26名(2.8%),IVUS组916名患者中有35名(3.8%)。

解释

AngioFFR指导的综合PCI策略(包括血运重建决策和支架植入优化)在12个月时的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方面不劣于IVUS指导的综合PCI策略。这一发现可能在未来指南中对其应用产生影响。END

团队介绍

本研究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牵头联合国内22家医疗中心开展。浙大二院王建安院士为主要通讯作者,浙大二院胡新央教授为第一作者。首尔大学Bon-Kwon Koo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浙大二院张金龙、首尔大学Seokhun Yang为共同第一作者。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576-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