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昌硕游望庐山、鄱阳湖及其诗画中的“陶渊明”“庐山”意象

沐清扬说史 2024-12-28 04:08:29

编者按

2024岁在甲辰,适逢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全体西泠印社中人,无不中心铭之;印社上下,以写文章、赏作品、办展览等活动表示纪念之情。现特开辟“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专栏,推出先生相关学术研究、作品赏鉴、展览资讯等内容,以志敬飨读者,景仰先贤。

论吴昌硕游望庐山、鄱阳湖及其诗画中的“陶渊明”“庐山”意象

庐山在古代是文人墨客争相游历、吟咏和图绘之地,而近代以来随着外国传教士的进入,庐山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以文化史的角度看,庐山在文人书画之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而自沈周之肇始,在诗画艺术之中表现出“庐山想象”的特征,也就是没有游历过庐山仍然吟咏、图绘之。近代海派后期巨擘吴昌硕也是如此,他虽然曾经到过鄂皖边界与鄱阳湖等,但是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其登上过庐山,而事实上在吴昌硕诗词、绘画艺术之中仍然存在许多有关陶渊明、庐山的意象和论述等。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诗画艺术之中存在着“慕陶”和“庐山”情结,近现代的海派画家对比于古代则更甚之,而活成了“陶渊明”的吴昌硕则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而且吴昌硕被认为是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不仅在诗、书、画、印等方面号称“四绝”,而且以书画艺术中的“金石气”重振传统艺术之颓势,对于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基于吴昌硕游历庐山、鄱阳湖之考辨,以及在其诗词、绘画艺术中的“陶渊明”“庐山”意象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入探讨有关吴昌硕生平故实及其诗画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且也能够不断丰富庐山文化与中国诗画史学的相内容。

陶渊明与庐山对于中国传统诗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昌硕的诗词总体上表现出气势雄放、奇倔朴厚的特征,这一方面与其早年颠沛流离、动荡不安之经历有着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陶渊明(庐山)”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对于吴昌硕来说,他的整个人生也多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翻版,如其有印为“一月安东令”,而且还刻过三次。此印是因1889年12月18日,经丁葆元之保举,任代理安东县令一职,却于1900年1月16日辞官,勉强够一月时间,有诗《岁己亥十一月摄东安县即日》为记。而且他还有一方印为“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吴昌硕不仅以陶渊明为偶像,而且还把自己与陶作对比,强调自己比其早五十日醒悟,此为笑谈。

在吴昌硕的诗画艺术之中,陶渊明和庐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虽然多次游历了鄱阳湖与远望庐山,但是都与“登庐山”失之交臂,这也成为吴昌硕诗画艺术人生之中的遗憾,因而他反复地书写、吟咏和图绘与“陶渊明”“庐山”相关的故实、传说等。首先这体现在他的“慕陶”情结之中,陶渊明一方面成了他人生中所推崇和模仿的对象,如其有印“一月安东令”“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等,吴昌硕几乎复制了陶渊明的人生,而且还强调其已经“胜于陶”了。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花鸟画之“菊画”与山水画之中,如吴昌硕的“菊画”也对于画史中的“陶菊”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陶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以及在其山水画中“五柳”“陶渊明”已经成为重要的审美符号。

最后则体现在他的“庐山”情结之中,在其诗画艺术中反复提到他对于“庐山”的梦想、遗憾和议论等,特别是在他的“观瀑”主题绘画艺术之中,而这些绘画则成为近代庐山绘画史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吴昌硕游历之考辨及其诗画艺术中“陶渊明”“庐山”意象的探究,不仅能够丰富中国诗画艺术的相关研究,而且在庐山文化研究之中也有着十分独特的价值。

摘选自:谢九生《论吴昌硕游望庐山、鄱阳湖及其诗画中的“陶渊明”“庐山”意象》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