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宁娶从良女,不要过墙妻”,何谓“过墙妻”?俗话说,“宁娶从良女,不娶过墙妻”,古人为何歧视“过墙妻”?
在封建时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是严苛而又冷漠的,尤其是在婚姻生活中,女性更是弱势到不能自主。那时的男人都有大男子主义,娶个媳妇回家,就是让她做“贤妻良母”的。所以,在古代有句话就叫“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旦嫁人,负责把家料理好就行了,其他,别管。
更有甚者,坊间还流行着一句这样“恶毒”的话,叫“宁娶从良女,不要过墙妻”。
所谓从良女,就是回头是岸的曾经失足青楼的女青年,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有一定市场的。古时的特种服务行业的从业多是为生活所逼的,有人是被转卖的,有人是被拐骗的,总之,自觉从业者几乎没有。
单从这点上看,那些女子的本质并不都是坏的。正因为如此,古代的文人墨客、富商公子才会花巨资去捧红她们。
青楼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所谓成功人士的消遣之地,所以,青楼的从业者,都是有着一技之长的技术女性,琴棋书画样样能来,吹拉弹唱无一不精,所以,才能吸引男人们大把撒金。
但是,青楼女子都是吃青春饭的,到了一定的年纪,都想找个好依,碰到真心待己的好男人,会赎身从良,过上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因为古代的男人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所以,成功的男人们往往会多娶,而多才多艺的从良女子,则成为部分人的特选。
比如明末清初活跃于江南一带的“ 秦淮八艳 ”,她们个个生得如花似玉,且又才情俱佳,因而成为文人雅士的心头好。
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个个都是艳名远播的红粉俏佳人。在她们的人生历程中,不乏令后世心动的纠络与缠绵。
柳如是之于钱谦益、陈圆圆之于吴三桂、李香君之于侯方域、董小宛之于冒辟疆、卡玉京之于吴梅村、顾横波之于龚鼎孳……每一对都有着一曲荡气回肠的恩爱情仇。走过如许的青楼岁月之后,她们又收获自己的半生幸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从良女从此都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由于人生的经历不同,一对曾经相爱的男女,步入婚姻后,也难免有摩擦,甚至剧烈冲突。
比如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结合,嫁给当时的文坛老大,让柳如实以为捡了个大便宜。但是,在面对家国存亡的关键时刻,钱谦益的表现却让本性刚烈的柳如是大失所望。
虽然如此,当钱谦益遭遇不测时,她仍义无反顾地奔走相救。柳如是用一个弱女子的坚贞,一下子就揭穿了一帮文人墨客经营了上千年的虚伪面孔。
从良女就是有过不良职业改过自新的特殊女子,过墙妻就是婚内天天扮红杏的女子,两相比较,古人更乐意接收从良女,而对过墙妻却嗤之以鼻。
那么,古人为何如此歧视“过墙妻”呢?因为,从人品上来讲,从良女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才以身事人的,而过墙妻本就衣食无忧,还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这纯粹是内心深处的欲望在作怪。
相比于从良女,“过墙妻”的命运就惨点了,一旦确认“过墙”,都会遭人唾弃的。“过墙妻”是种比喻说法,指的是婚内出轨者。此喻源自一首大家熟悉的古诗《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作名篇。叶绍翁是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其祖父李颖士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因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叶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故改名叶绍翁。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叶绍翁曾在朝廷做小官,仕途上没甚长进,但是,诗文却没少写,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被归类于江湖诗派。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曲折而有层次,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尤其第三、四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本来是首摹景状物的抒情小诗,其后两句诗却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为地附着上了“情色”的味道,一首清纯的“梅花诗”,后来被告人用于暗喻女人出轨了。
与从良女相比,女子的婚内出轨,并不是为生活所逼,而是人性使然,所以,这样的“不洁”之举是最遭世人唾弃的,尤其是在朱程理学主导社会舆论的封建时代,过墙妻就如过街老鼠。古代婚姻中对犯错的女子有“七出”之条,其中之一就是“淫去”(意即作风不好的老婆可以直接休掉)。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
对于曾经出轨过的女人,男性必然会用怀疑的目光看她们,会担心会被她再戴绿一次,所以,对于这样的女子,宁可绕着走,也不去招惹。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无论是从良女,又或是过墙妻,只要是她们真心悔过重新做人,我们也应该给她们一个机会,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嘛!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