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丹蓬,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
1月14日,天津发现3份雪糕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1月19日,广东中山1批巴西冻鸡翅中外包装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1月23日,江苏无锡1份智利进口车厘子内表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1月24日,天津发现一批美国进口啤酒整托外包装样本检测结果呈阳性……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变化,进入秋冬季高发期后,多地进口食品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冷链”、“病毒”、“阳性”等敏感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这让不少消费者心生焦虑,甚至对进口冷链食品望而却步。
谈“冷”色变,大可不必
必须承认,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确是打乱了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一年,我们前所未有地重视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新冠”、“阳性”等字眼,有点谈虎色变的意味。
事实上,当疫情防控变得常态化,我们需科学和理性地面对这一问题。有言论称,抗疫当前且国际疫情严重,进口冷链食品频繁出事,不如就一刀切停止进口,这样的想法显示是不切实际的。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贸易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实现较快增长,据统计已有18295家境外输华食品企业获批注册,33059家进出口代理商在海关备案。据《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高达9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来源地多达189个国家和地区。从金额来看,17个进口食品品类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肉类及制品、水海产品及制品、乳品,进口额均超过100亿美元。尽管受疫情影响,但2020年进口食品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即2020年我国实际进口食品将超过1000亿美元,即6550亿元人民币。
停止进口冷链食品,对中国老百姓的菜篮子和奶瓶子会造成影响。作为世界经济共同体的一员,贸然切断进出口连接,对国内相关产业会是致命一击,对中国经济双循环也是不利的。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言,“表面包装有阳性这是很正常的。如果让自己的生活一切都停下来,显然不是我们现在的首选。”
层层防范,守住舌尖安全
从全球疫情现状来看,进口食品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成为了我国疫情防控中绕不开的关键词。正如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所言,“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确保进出口食品安全是海关系统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为全面保证进口冷链食品安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将冷链产品运输与入库作为疫情防控监管重点,从源头管理、预防性消毒、集中核酸检测、监管专仓、冷链食品追溯等等各个环节层层防护,不遗余力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及舌尖安全。
据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一处处长刘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我们先后两次致函109个对中国出口冷链食品的国家和地区主管部门,督促他们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些指南来进行监管,保证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采取了措施,防止被新冠病毒污染。”显然,通过加强与出口国家磋商,形成源头管控共识,将高风险货物拦截在国门之外是有利的办法。
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也是受到全球人民共同重视的。以新西兰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其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也是受到新西兰食品安全局的高度重视的。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也使得其是全球受疫情最小的国家之一,据2月4日的最新报告,新西兰国内现存仅有几十名入境确诊病例,每日新增呈个位数,且已超过8个月没有本土病例。其原产地的良好环境,无疑是对产品品质的一种保障,从风险评估来看,也属于低风险级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国内消费者而言是利好消息。
截至1月28日,全国海关共抽样检测了139万份样本,59份样本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13个国家46家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和渔船采取了暂停进口申报等紧急预防性措施。
自去年6月以来,各省针对进口冷链食品溯源工作,因地制宜做了很多信息化探索,例如北京市的“北京冷链”、天津市的“天津追溯”、重庆市的“渝溯源”等。以浙江为例,有“三证一码”的进口货物才能进入市场,所谓“三证一码”是指有消毒证明,核酸检测阴性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证这三证,每件货物才能拥有一个对应的能溯源的二维码,方能进入市场流通。从1月27日起,广州所有进口冷冻食品需要按要求将货物送入政府指定的集中监管集仓进行每件核酸必检、外包装件件消毒。凭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消毒凭证、广州市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即五证出库。
由于技术不同,标准不统一,在实际的防控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进度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不认可其他城市进关的进口冷链食品的追溯信息,进口产品被反复消毒和核酸检测。据了解,进口冷冻食品进某地需进监管仓,而监管仓要等半年以上才能预约上,因此无法销售。货品囤积无法流通,进口冷冻食品面临变质等不可控问题,这对于上下游都不啻为一种压力。以进口乳制品为例,不少餐饮企业以进口乳品为原料,因供货减少引起价格上涨势必会增加企业负担。而关乎婴幼儿的奶瓶子,父母则更需要提前囤货备货了。
12月底,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冷链食品追溯服务专区上线运行,目前已接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的冷链追溯平台,若全国统一采取“溯源码”系统进行管理,一码到底全国通用,消杀证明和核酸检测证明全国有效,流程简化将为溯源和防控工作提高不少效率。
保障流通,不必因噎废食
国内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若因进口食品包装多次被检测出阳性,让消费者心有惶惶而产生抗拒,这对行业的发展实际是不利的。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他,对消费者加强科普教育。以严加防范的态度和日益简化的流程,保障市场正常流通。
在2020年11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表示,我国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检出的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总体较低,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为万分之0.48,且主要为搬运等流通环节造成的食品外包装污染。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片段均可检出核酸阳性,但核酸阳性不代表具有传染性。目前检测出核酸阳性的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大多属于污染较轻的。由污染造成感染,一般来说必须是污染量较大,且需要长期反复接触才有可能造成感染。所以在相关从业人员当中,特别是物流装卸工感染相对较多,并未发现因食用进口冷链食品而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吴尊友称:“只要我们保持手卫生,坚持生熟分开,造成感染的风险就会非常小。”
由此可见,针对此起彼伏的进口冻品事件及新冠疫情,严加防范很重要,但不必因噎废食。以科学、精确的防疫和监管,保障民生产品的正常供给,是极为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