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制造厂变动频现,去年曾因发布212”车型引发争议
眼瞅着北汽制造厂这接二连三的变动,不禁让人心里犯嘀咕:经典车型复刻,难道真就是情怀喂不饱肚子,注定要翻车?
说白了,北汽制造厂最近那点事儿,真叫一个“热闹”。
高管换了一茬又一茬,股东也跟着大换血,官司更是缠身,活脱脱一出大戏。
去年靠着一款“212”想搞波回忆杀,结果呢?
争议倒是火了,销量却没影儿,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这事儿,还得从陆付军说起。
要说这位陆老板,那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早些年,在山东德州搞了个富路车业,专门生产低速电动三轮车。
你还别说,在当地那是相当有名气。
2013年,眼看着新能源汽车要火,陆老板也想凑个热闹,砸了5个亿,想搞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结果嘛,你也知道了,低速电动车那块儿,政策卡得死死的,想往高端走,竞争又激烈,富路车业的转型路,那是相当坎坷。
你品,你细品,这路走不通,那不得另寻出路嘛。
于是乎,陆老板就把目光瞄向了北汽制造厂。
经过一番操作,陆老板通过自己控股的企业,把北汽制造厂给收购了。
本来想着这下能大展拳脚了,谁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魏桥集团又来了。
魏桥集团是啥来头?
那可是山东的巨无霸企业,有的是钱。
魏桥一出手,陆老板也只能乖乖交出北汽制造厂的控制权,自己当个魏桥新能源汽车板块的负责人。
魏桥集团入主后,那也是雄心勃勃。
2021年,宣布要在青岛莱西搞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投资超过100个亿,计划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
这架势,是要把北汽制造厂打造成新能源汽车界的扛把子啊!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几年,北汽制造厂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的表现,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
你说这钱都砸哪儿去了?
这厢资本运作玩得溜,那厢人事变动也没闲着。
魏勇不当经理、董事了,陆习标、陈艳明、王斌也不当董事了,张建斌、管建新也跟着走人。
姚源成了财务负责人,赵涛、詹爱双当了经理、董事,孙小娟也成了监事。
这高管团队,那是换了一茬又一茬。
你说这频繁的人事变动,到底是战略调整,还是内部斗争?
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除了人事变动,股权也跟着变。
之前持有北汽制造厂4.3%股权的上海沁雍,突然宣布退出股东名单,把股权转让给了山东魏桥新能源科技集团。
要说这上海沁雍,也是个“倒霉蛋”。
2024年1月,被山西省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欠了4188.77万元的债。
去年12月,还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说白了,就是没钱了。
你说这上海沁雍为啥突然退出?
是不是跟自身的财务危机有关?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没呢!
去年,北汽制造厂发布了一款“212”车型,想靠着情怀卖一波好价钱。
结果呢?
非但没火,还惹了一身骚。
这“212”车型,虽然打着经典“212”的旗号,但在技术和设计上,却没啥亮点。
说白了,就是换了个壳子,卖情怀。
这下可惹恼了北汽集团。
北汽集团赶紧发了个声明,说北汽制造厂跟自己没啥关系,别到时候出了啥事儿,找自己背锅。
更惨的是,这“212”车型,质量问题还不少。
在车质网等汽车网站上,投诉那是铺天盖地,啥漏水、生锈、转向系统漏油,五花八门。
说白了,这“212”车型,就是个绣花枕头,看着好看,用起来糟心。
这下可好,情怀没卖出去,口碑也跟着砸了。
你以为“212”车型是北汽制造厂的救命稻草?
错了!
这简直就是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本来就经营不善,还搞出这么一出闹剧,真是雪上加霜。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212”车型还没凉透,那边又摊上官司了。
采埃孚亚太集团把北汽制造厂、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星鸿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说他们侵犯了自己的发明专利权。
这采埃孚可不是小角色,那是全球著名的汽车技术集团。
这下可好,北汽制造厂又摊上大事儿了。
要说这经典车型复刻,也不是啥新鲜事儿。
长城汽车就复刻过哈弗H5,还有一些企业,也搞过老款红旗轿车的致敬设计。
但成功的关键,还是要在保留经典元素的融入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
如果只是换个壳子,卖情怀,那注定要失败。
北汽制造厂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想靠着情怀翻身,结果却栽了个大跟头。
这其中,既有市场竞争的残酷,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
技术创新不足,产品质量不过关,内部管理混乱,这些都是北汽制造厂面临的困境。
未来,北汽制造厂该何去何从?
是继续靠情怀炒冷饭,还是痛定思痛,转型升级?
这还真不好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北汽制造厂再不拿出点真本事,恐怕就真的要被市场淘汰了。
这北汽制造厂的未来,到底是苟延残喘,还是凤凰涅槃?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