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乡北关,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河朔中学。1948年,正值解放前夕,当时整个新乡的学生在校人数有二三千人,教员一百多人。河朔中学是新乡7所中学之一。
河朔中学,其前身可追溯到日伪时期的三育中学。1944年的夏天,由伪一区区长王清永、伪二区区长王修道及伪商会会长路文甫等人共同出资创办,校址选在了北关信义油坊。当时,学校规模较小,总面积4645平方米,房舍大小共计85间。学校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董事会,董事长为路文甫,学校校长以下设教务、总务两个处,首任校长刘利亭,不久由教务主任姬怡之接任校长。日伪政府在新乡统占时期曾委派日本教官进驻学校,推行奴化教育。日寇投降后,该校失去经济来源。
1946年初,郭仲隗先生报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接管了该校。三育中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名为“河南私立河朔中学”,并由郭文煊担任校长,学校的管理机构仍延续之前的组织结构。在郭校长的带领下,河朔中学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时新乡颇具影响力的学校之一。
三育中学建校初期,仅有一年级50人,二年级40人。1948年后河朔中学高中部开始招生,学生人数由200人增至300人,形成了初中部和高中部齐全的完全中学。学校共有教员11人,学生共7班。在校生全部为男生,无一女生。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其中许多学生是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抓壮丁而来。
当时河朔中学的教学设施非常简陋,既无图书室亦缺乏实验仪器等设备,但整体学习氛围还算浓厚。
在河朔中学的教职员队伍中,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色。校长郭文煊,新乡大召营人,辅仁大学毕业。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年轻时与进步人士接触颇多,积极参与了七七事变前后的救亡运动。后来,他在郏县担任教育局长,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日伪投降后,他回到新乡,担任河朔中学校长,并兼任新乡县参议员。郭校长为人谦逊,学识渊博,深受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务主任李霞生,新乡小块村人,华北艺术学院毕业。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不仅在当地颇有名气,还曾担任过小学教员和沁阳中学的教职。在河朔中学,他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为学生们打开了艺术的大门。
数学教师杨怡庭,来自新乡李台,毕业于开封师范。然而,他性格严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心生敬畏。
理化生物教师王清峰,来自山西,时年三十多岁。他讲课条理清晰,性情温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数学教师姚光先,河南人,同样三十多岁。他毕业于民国时期的某大学,教学水平颇高,学生们对他的课程总是充满期待。
体育教师王西纯,乃新乡本地人氏,年方三十有余。他毕业于民国某大学,球技精湛,令人赞叹,业余之时更是酷爱垂钓,享受那份宁静与闲适。每当体育课来临,他总能巧妙设计课程,让学生们尽情挥洒汗水,释放学习压力,充分领略运动的无穷乐趣。
老教师孙毕仁,六十多岁,已经在教育战线奋斗了多年。他教数学经验丰富,对学生们总是耐心指导。
地理公民教师华振之,河南人,三十多岁。他师范毕业,曾在河朔中学担任过教务主任。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让学生们对地理和公民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音乐教师王毕庚,来自荥阳,四十多岁。除了这些教职员外,河朔中学还有一位备受尊敬的老教师——张茂生。他是城南大阳堤人,抗战前任过兰师校长,也曾在新乡县中担任过教务主任。他新旧文学皆通,平时沉默寡言,但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上课时,学生们常常要求他谈论国事,他总是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看法。他的直言不讳和敢于揭露社会黑暗面的勇气,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学生们珍惜每一次听他讲课的机会。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河朔中学的学生们虽然身处校园之内,但他们的心却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关心时事政治,积极参与各种爱国活动。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来源:河朔知事,供稿: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