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三国:86个字,是无法完成权力传递的

贪吃的骆驼 2024-06-12 07:41:49

公元261年,时任蜀汉镇军大将军,爵位为关内侯的宗预,家里来了个老朋友。

这个老朋友叫廖化,廖化当时时任右车骑将军,爵位是中乡侯,细论起政治地位起来,他的位次比宗预还要高上那么一点点。

这俩人当时都属于蜀汉的高层人物,而且俩老同志已经过了古稀之年。

廖化这次来宗预家串门的目的,一是看看老友,二是想拉着老幼一起去拜访一个时年34岁的小同志。

那么什么样的小同志值得这俩大佬去拜访呢?

答案是,诸葛亮的亲儿子,刘备的孙女婿,刚刚统领朝政的诸葛瞻。

熟悉历史的人可能知道,诸葛亮在子嗣上比较艰难,早年因为没有儿子,还从族中过继过别人家的孩子,诸葛亮快到知天命的年龄,才有了诸葛瞻这个亲儿子。

当时诸葛亮已经开始忙着北伐了,因此他对诸葛瞻这个亲儿子,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培养,等到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诸葛瞻才不过只有八岁左右。

史书中对于诸葛亮和诸葛瞻爷俩的记载也不太多,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可能就只有那份86字的《诫子书》。

因为诸葛瞻后来算是继承了丞相的衣钵,且《诫子书》也有一定的可学之处,所以很多人对于《诫子书》的评价比较高,好像诸葛亮仅凭这86个字,就完成了自己的权力交接,那么这是真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么诸葛亮当年,到底是如何把自己的权力,慢慢传递到自己的儿子的手上的呢?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但刘备托孤的对象可不是只有一个诸葛亮,当时其实还有一个叫李严的军中大佬。

因此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和李严算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后主刘禅则可以利用这种制衡,好好的继承刘备的权力遗产。

但是诸葛亮为了蜀汉的长远利益,并没有真正接受刘备的安排,而是利用一系列手段,慢慢染指了军事,然后又慢慢的成了蜀汉的实际第一人。

诸葛亮为什么会具备这种类似司马懿的能力呢,要知道诸葛亮早年可没怎么去过一线,按理说诸葛亮对军队的影响,绝不会有当年司马懿这个老行伍那么大。

史书上对于诸葛亮在刘备死前的工作总结,不过是“足兵足食”四个字而已,简单来说,诸葛亮早年似乎只是干的后勤的活。

不过熟悉权力运作的人,可能很容易就能给出答案:

诸葛亮那是刘备创业早期的老同志,人家开国功勋的政治地位,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诸葛亮当年干的是后勤工作,但“足兵足食”可不光是后勤补给,丞相的工作职责里,可还有个基层人才培训选拔的内容;

诸葛亮常年担任蜀汉高层,经他手出来的军政官员何其多,这些人的成长,能完全离开诸葛亮的影响吗?

因此诸葛亮在没有动作的时候,好像只是个负责内政的高官,但是如果他有了想法,那么他的影响,自然也能顺利进入军政两个体系。

而且诸葛亮在真正拿下军事控制权之前,曾组织过一次南征,这次形式大于实际的行动,直接就立起了诸葛亮在军中的牌子,再看诸葛亮北伐时的表现,以及李严在权力场中的失败,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诸葛亮对于军政两体系的掌控能力。

有人可能会问,诸葛亮这么强势的崛起,刘禅就没有什么想法吗?

《三国志》中曾有这么一段记载,大意是说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前,曾做了一项人事安排,让自己老朋友董和的儿子董允替他看护大后方,并“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也就是说,当年刘禅的宫中禁卫,全部都由董允这个诸葛亮的嫡系负责,记录这段历史的人陈寿,似乎是怕大家不太明白这个安排的强度,于是又给了一点小提示。

当年刘禅想借着找女人的由头,试试董允的对他的态度,结果呢?

董允不同意,然后刘禅的态度是“益严惮之”(刘禅此后更加怕董允了)。

从这段露骨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刘禅只是名义上的蜀汉皇帝,而在实际上,蜀汉真正说了算的,已经是诸葛亮的一系人马了。

诸葛亮临终之前曾安排过几位继承人,这几个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本人位高权重,但威望一般,且在军事上没什么建树,而蜀汉的军队体系,在诸葛亮连番北征之后,基本已经彻底梳理到位,这点从姜维、廖化等人的表现,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虽然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才只有八岁,但这一点都不耽误他长大之后,能顺利继承诸葛亮留下的政治遗产,至于那86个字,看看就好,如果它们真有用,估计就不会公开传到今天了。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