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诸多国家的抉择与命运在此交织。当下,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种种行径,特别是其对印度的种种操作以及对中国的态度,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曾发出警告,称美国领导地位已终结,中国必须站出来领导世界。这一观点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花。与此同时,萨克斯还严肃地告诫印度,不要卷入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不应被用作美国对抗北京的“工具”。他认为美国希望印度批评中国,并借此将其纳入更广泛议程,印度需小心参与这类“游戏”,同时强调印度与中国应通过双边方式解决争端,这对两国最为有利。

莫迪(资料图)
然而,印度并未听从这一明智警告。在中美陷入关税战的关键时刻,印度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判断。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宣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认为特朗普发动的无差别贸易战将重新塑造全球贸易供应链,对印度极为有利。他甚至为特朗普辩护,声称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世界贸易从此开始混乱,美国对中国关税惩罚“事出有因”,还妄图趁机抢占中国贸易份额,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这种短视行为暴露了印度某些官员的“鼠目寸光”,正如文中所述,印度此前就有误判国际形势的前科,曾在中印边境发起挑衅,最终碰得头破血流。
印度这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再次暴露出其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它试图在中美贸易战中渔利,对美国商品大幅度进口关税,扩大对美商品采购,以获取美国投资和技术转移,从而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这一如意算盘注定落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头号工业强国,经济韧性无与伦比,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足以支撑中国经济保持强劲。而印度自身存在诸多问题,糟糕的基础设施、僵化的官僚体系以及低水平的劳动力,都严重阻碍其崛起。

莫迪(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外交上的摇摆不定。一方面,印度积极迎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另一方面,又在经济上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种两边下注的做法,并未给印度带来实际利益。在特朗普对关税政策有所松动时,印度却选择了“绥靖”,配合美国演出,宣布针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加征关税,目标直指中国,却未听取中国的忠告,坚持错误的对华政策。
美国对印度的“支持”也并非真心。美国副总统万斯带着印度裔家人和孩童来到印度,看似展开“温情攻势”,实则是为了替美国争取筹码,推动印度“背刺中国”。但当美国内部政治局势发生变化,相关政策转变时,印度却被彻底晾在一边。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外交的实用主义本质,印度不过是其实现自身利益的一颗棋子。

万斯(资料图)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美国“憎恨”中国成功,本质上是其霸权思维作祟。中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工业产能、市场规模与科技突破,如文中提到的华为先进芯片的研发,削弱了美国制裁效力;中国强大的战略反制能力,让美国“三板斧”失效。而印度妄图靠损害中国利益来博取西方利益转移与输送,这种投机心态注定无法实现其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梦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印度应从自身利益出发,摒弃错误的对华政策,与中国保持正常关系,欣赏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同时,各国都应明白,全球化时代,零和博弈注定失败,尊重他国发展权,合作共赢才是发展正道。“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这一真理不仅适用于对美关系,也适用于对印关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各国唯有保持清醒,独立自主,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