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的“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就像是一道亮光,让之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预制菜产业,大大方方地站到了台前。
虽然不可否认,预制菜有其发展空间。但预制菜不是万能的,我们的生活不能停滞在快餐文化中。
工业化快捷性的需要
5分钟就能出锅的鱼香肉丝,10分钟就能搞定的蒜香排骨,20分钟就能上桌的佛跳墙……觉得预制菜“真香”的大有人在。
1、城市化发展的选择
“快捷、省时”是城市化进程中,供需双方的共同选择。它踩准了当代城市生活节奏的步点,轻易解决了传统吃食现场烹饪、工序繁琐的痛点。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民生之根本,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好厨艺。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尤其一二线城市,人们行色匆匆,甚至连吃饭都是忙里抽闲。在这样的环境下,预制菜的火,有其一定必然性。“热一热,几分钟就能搞定一个菜”,既省时又省力,着实满足了一部分人当下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餐饮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时间效率,和劳动力、租金等成本问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压力也逐渐加剧,不得不提高效率,加速扩张。对普通餐厅来说,使用预制菜,可以有效提升出餐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大型连锁餐厅来说,使用统一出品的预制菜,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菜品风味的稳定性。于是,包括真功夫、嘉和一品、东方饺子、袁记等连锁企业,纷纷入局。安井、国联水产、三全、得利斯等也出手,斥巨资加速扩产。
与此同时,各路资本的参与,让预制菜赛道再添“薪火”。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预制菜领域共发生了31起融资项目,而2021年预制菜领域有32起融资项目。其中不乏银食、联舌工坊、本味鲜物等网红。
从现实来看,预制菜在整个餐饮市场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预制菜的迅速崛起,正在深度重构餐厅后厨的生产体系。
2、工业化需要
来看国外预制菜发展史,无不充斥着工业化色彩。中国预制菜的崛起,同样是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美国作为工业化程度最大的国家,美国人平日就餐,多是汉堡、披萨这类工业化快餐,只有在休息日才会前往餐厅,享受难得一次的手工餐,他们将餐厅的手工菜奉为圭臬。据了解,一个3口之家的美国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人均3万多美元,相当于人年均21万多人民币。
高收入意味着高节奏、高效率。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坐下来慢慢用餐,需要快速简单地补充人体所需能量,这样,高糖高盐高脂肪为代表的工业化快餐食品,自然成为了不二选择。而这些快餐食品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不仅发展得符合当地人群的口味,还以其低廉的价格备受青睐。
1920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在美国试制成功,速冻加工品开始出现。1940年到1950年,随着美国工业化程度提升和人口密度增加,特别是速冻技术的提升,刺激了速冻食品销量增长。这其实就是预制菜的开端。之后,美式快餐巨头一骑绝尘,便倒逼食材标准化,为半成品菜的发展带来契机。
再看与我们毗邻的日本,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经济高速增长带动生活节奏加快,女性外出工作比例提高,食品工艺进步,加快了半成品菜在B、C双端的渗透。1976年至1995年,日本外食餐饮规模增速,餐企对烹饪工序少,标准化、规模化的半成品菜需求快速上升;因女性就业率的提升,中食市场(中食指消费者购买即食类产品,在家庭、工作地或便利店等场所食用)在整个食品行业增长尤为显著。
而当下我国的社会结构、核心经济指标、劳动人口比、家庭人口结构、人均GDP等,都有了明显的工业化特征,和上述美国、日本走过的饮食进化过程有太多相似之处。
血脉里流淌的饮食文化
《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种高性价比的制菜模式,极大压缩了“现制现炒”生产方式的生存空间。一个大趋势就是,大城市的大众餐饮,离传统意义上的“美味享受”越来越远了。
“食色,性也。”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里,吃饭是顶重要的一件事。见面互说“吃了吗?”传递的既是吃饱了,还有吃好了、吃出滋味的意思。“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两顿。”这句影视剧中的台词,道出了普通人的心声。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有专家称预制菜如同“猪狗食”,话虽然说的有些过火,但却说是一部分消费者的气愤,“我是奔着现做餐品的烟火气去的,你却用预制菜欺骗我。”
“没锅气,没灵魂”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首要不满,好味道从来都是食品的吸引力之源。现制现卖的才好吃——这一认知根植在很多人的心中。况且目前大部分预制菜在口感上和厨师现做的还是有差别。
《学会吃饭》一书中写道:其实我们不是因为饿而吃饭,而是为了焦虑、空虚、悲伤、寻求慰藉或是喜悦。
好好吃饭,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从父母到子女关爱的传递。万家灯火时,家人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这是预制菜所无法比拟的。
——小而美的“私厨”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传统饭馆”与“预制菜餐厅”终将分野。
慢即是快。我们谈营销,也谈匠人,两者并不矛盾。几乎是与预制菜同时发展起来的,近些年还衍生出另一个产业:私厨。自己不下厨、不点外卖、不吃预制菜,而是请人上门做饭。
顾客可以自主点菜或从私厨提供的菜谱里挑选,食材可自备或代买,收费按菜品数量计。最近,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不少“上门做饭”的自荐帖,供应最多的是北京、上海、深圳,也覆盖成都、重庆、长沙、合肥等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于是,早在多年前就崭露头角“上门做饭”,今年又多了几分网红的气质。
请人上门做饭的人群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自己不会做饭、常年吃外卖的上班族;第二类是没有时间精力或者嫌麻烦的年轻人,第三类是要照顾老人孩子忙不过来的宝爸宝妈。此外,多人家宴、朋友聚会、公司团建,也是上门做饭最常见的场景。
还有人,是看中了“私厨”做地方菜系的手艺,对食物灌注了某种情感寄托。比如,回味家乡的味道、故去的亲人拿手好菜等。
上门保洁、上门按摩、上门美甲等上门服务已经渗透到大众吃穿住行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吃”,小而美的私厨发展空间也不容小觑。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分工的细化,让很多曾经依靠家庭完成的自给自足,如缝衣服、家务、子女教育等都逐渐被分化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
那么,可以预见,饮食文化的细化也将会是一种趋势。无论是预制菜,还是私厨,真正能得到发展的是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品质,以及产品背后被赋予的价值。
https://mp.weixin.qq.com/s/zOd5o---yuhN98iVW6CV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