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8 日,当俄乌冲突的硝烟持续弥漫,战场上的种种魔幻剧情,让我们不禁惊觉:原来最大的敌人,竟可能藏在自家保密柜里!

在顿巴斯的战壕中,俄军士兵靠着深圳产的快充电源,让无人机在战场上空持续盘旋,执行侦察与打击任务;而在五角大楼的实验室里,工程师面对一堆贴着“华强北”标签的电路板,一脸茫然。再看胡塞武装,凭借淘宝上买来的民用无人机,把美军价值千万的拦截系统耍得团团转。这一系列场景,犹如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抽在那些固步自封、自我设限的人脸上。

咱们的军工体系创新,面临的困局比顿涅茨克的巷战还要惨烈。2018 年某次秘密评审会上,老专家们仅凭“成本太高”“续航不足”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就把蜂群无人机方案扼杀在摇篮里。可乌军士兵用中国的移动电源,就轻松解决了当年被判“死刑”的缺陷。某型导弹所谓的“自主专利”更是荒唐,不过是把过期美国专利描个图就当成原创,验收时还得给核心部件喷层国产漆来遮羞。
保密制度本应是保护军事机密的坚固防线,如今却成了某些人固步自封的遮羞布。国际防务展上,外国同行展示的 3D 打印炮弹适配器,成本直降 95%,而咱们代表一句“涉密”便扭头就走。可这技术早就在 985 高校实验室躺了五年,就因为“军用标准”的束缚,始终无法转化应用。

采购体系也闹出了不少黑色幽默。某部队测试的“新型”单兵电台,传输距离居然比不上拼多多 298 元的改装对讲机。负责验收的专家,正是十年前否决民用通信技术军用的那批人。解决方案竟是加装 3 万元的“军用加密模块”!战士们背着二十斤重的铁疙瘩急行军,心里恐怕早就盼着能给专家们塞个淘宝链接。
炮兵专家们更是被打脸打得啪啪响。本世纪初,他们信誓旦旦地说“未来战争靠雷达”,逼着全军换装自行火炮。结果俄乌战场上,两边还在玩固定炮位对轰。朱日和基地练了二十年的“打完就跑”战术,在顿巴斯平原成了无用武之地的屠龙术。倒是咱们当年淘汰的牵引式重炮,被俄军拖出来改个数字化火控,照样轰得乌军哭爹喊娘。

军民融合本应是大势所趋,可如今却像患了肠梗阻。乌军拆开星链终端,六成元器件贴着华强北标签;而咱们某研究院的“自主可控”项目,非要使用落后两代的国产芯片,性能还不如市面游戏主机。那些年被笑话“异想天开”的野路子,如外卖无人机改侦察机、游戏引擎做战场模拟,如今全在俄乌战场绽放光彩。
从克里米亚到台海,从高超音速导弹到认知域作战,俄乌冲突暴露出的不是装备代差,而是创新体系的致命伤。我们不能再被“自我设限”的裹脚布束缚住手脚,是时候拆除脑子里的柏林墙,打破军工创新的天花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