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大会堂的选址,苏联专家否决了梁思成的想法,是有私心的

怪味胡 2024-04-23 02:16:35
引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梁思成建议把万人大礼堂修建在北京的五棵松附近,他的这个建议遭到了苏联专家团的否决,虽然苏联专家给出的建议在客观上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呢,苏联人其实也是有着私心的。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其他作者洗稿和搬运,违者必究,谢谢合作!

这万人大会堂,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民大会堂,只不过当时修建的初衷,是要建造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大礼堂,也就是说,当时只是想修建一个大礼堂罢了,只不过后续不断的设计,不断的构想,逐渐才呈现出我们如今看到的“人民大会堂”。

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的割裂

万人大会堂是最初的一个构想,为了方便讲述,那我就以万人大会堂来作为称呼,这大会堂的构想和设计,是和北京这座城市整体的建设规划是统一的,

在新中国建国的初期,北京这种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存在着一个很大、也是很突出的矛盾,那就是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的割裂,这个割裂是从1946年开始的。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1937年,小日本进入北平之后,为了更容易管控这座城市,便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他们于1939年出台了一个方案,想要在北京五棵松这个地方打造一个新城区出来。但是因为战事吃紧,再加上打造新城区需要很大的资金和人力,因此,这个规划方案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了,一直没有得以实施。但是,这个规划方案是很详细的,基本上可以拿来直接参考就用。

因此,1946年北平被老蒋接收以后,也想重新打造出一个新城区,于是乎,在日伪政府的那个规划方案之上,进行了些许的调整和修改;于是乎,在五棵松这个区域着手建造了一个新城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五棵松这个新城区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各种市政设施十分的完善,和北京老城区比起来,那差距相当的明显,而且新城区人来人往,日益繁华,充满了朝气,不少机关单位的办公驻地,都一股脑的驻扎在五棵松新城区。

其实,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的存在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新城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北京老城区的那些古建筑和古风貌也得到了保护,没有受到过多的破坏。但是呢,经济上的发展也就自然导致两个城区之间,逐渐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和差距。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北京市的整体发展,也进行了规划和讨论。其中,有不少出名的专家学者参与到里面,梁思成是其中之一。提到梁思成,我们首先想到的他身上的标签就是这些:建筑家,尤其是致力于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

因此,在讨论和制定北京城市规划的时候,梁思成的建议是把北京的行政中心修建在五棵松附近,他给出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完整的保护北京古城的整体面貌,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五棵松这个新城区已经具备了完善的、现代化的市政设施,而且发展繁荣。倘若依照他的建议,把北京的行政中心放在五棵松的话,那么,后续万人大礼堂的选址,自然也就会放在五棵松这个地方了。

不过,梁思成的这个建议被当时的苏联专家团给否决了,苏联人认为,把北京的行政中心放在五棵松,会进一步加大北京这个城市的割裂。简单的说来,有着行政中心的助力,新城区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老城区会越来越落后,随着两个城区经济上的差距,生活在两个不同城区的人,其思想意识势必也会有割裂和排斥。

苏联人认为,北京的行政中心应该围绕天安门打造,当然了,他们的这个建议其实是有着私心的。苏联人之所以选择天安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来,就是想在北京看到一个莫斯科红场的翻版,在北京也打造出一个“莫斯科红场”出来。

尽管苏联人的提议存在着很大的一个私心,但是呢,客观说来也是符合当时的一个实际情况,围绕天安门老城区打造一个行政中心,势必会拉动老城区的发展脚步,弥补两个城区之间的差距鸿沟。我们如今回头来看,苏联人的建议确实是比较正确的。

虽然在建国初期,苏联人在咱们这里说话的份量很重,但是,咱们也是经过了实际的考量之后,最终采取了苏联人的建议,最后决定在围绕天安门打造北京新的行政中心。这个议题决定下来之后,后续万人大会堂的选址问题也就明朗了,那肯定也是天安门附近了,至于更为具体的位置,那就还待商榷。

具体选址的确定

先来简单的说说五棵松这个地方的历史吧,五棵松在如今北京的海淀区,在最初的时候,这里其实就是一座坟墓,是清朝提督绍英的坟墓,因为墓园里面有五棵十分明显的古松树,故而就被人们称之为“五棵松”了。

五棵松这地方十分的荒凉,晚清的时候,这地方时常有盗贼出没,即使是到了民国年间,这里也是穷苦人扎堆的地方。当然了,也是土匪盗贼的聚集地,因此,只要一提到五棵松,大家伙就是眉头一皱,压根不敢单独路过五棵松。要路过五棵松的时候,大家伙都会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在哪会面呢?就在那五颗松树集合,久而久之,“五棵松”这名字也就这样约定俗成的叫开了。

五棵松这地方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在1946年,截止到1949年建国后,尽管五棵松经过了差不多三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新城区,而且也逐渐变得繁荣,也有比较完善的市政设施,但是,毕竟时间短暂,只有不到三年的发展时间,各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

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后,确定北京新城市规划构想的时候,否决了梁思成在五棵松打造新行政中心设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五棵松打造新的行政中心,要投入不少的经费和人力进去,势必是巨大的浪费。而老城区虽然比较破旧,但有可利用的,现成的设备和资源,在经费的投入上相应的就少了很多。

北京新的行政中心也就确定在了天安门附近,万人大会堂的选址也就定在了天安门,那么,问题来了,具体把万人大礼堂放在天安门的什么地方呢?

当时,有人直接提出就放在天安门广场上,这个提议刚冒出来就遭到了否决,理由很简单,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广场上能容纳下万人大礼堂,但是那样整个布局就太紧凑了,和周围的各种建筑显得十分的不协调。

这其中讨论的过程有很多次,也很坎坷,我就不详细讲述了,一直到1958年9月10号,才最终确定下来万人大会堂的具体位置,就是修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人民大会堂。五天之后,9月5号这一天,大会堂的第一份设计初稿就出来了,这初稿里只设计了一个万人大礼堂,后续的几轮设计中,逐渐又增加了新的厅室。

1949年的时候,原本的构想只是想简单的修建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人集会的礼堂罢了;但是到了1958年,为了迎接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庆典,为了彰显出新中国建国十年来所取得的建筑成就。于是乎,就打算在北京兴建十大建筑作为建国十周年的庆典礼物。

这“万人大礼堂”也就被拔高了地位,被定为十大建筑之首,随着地位得提高,只是单纯的修建一个“万人大礼堂”也就变得不太符合了。于是乎,在后续的设计中,也就不断给这个大会堂增添了新的厅室和功能,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人民大会堂了。

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其他作者洗稿和搬运,违者必究,谢谢合作!

0 阅读:0

怪味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