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修建人民大会堂:图纸还没画完,就开始施工了

怪味胡 2025-02-09 02:23:38
引言

1959年是咱们建国十周年的大庆典,于是乎,当时在北京修建了十个建筑,作为十周年国庆的庆典礼物,“人民大会堂”作为十大建筑之首,更是一个重点项目。但是,留给大会堂的工期很短,连一年都没有,因为是要求在1959年的9月份完工。工期短,任务重,只能先动起来,于是,在开始的施工的时候,连图纸都还没有。

正文

1958年,为了落实十大建筑的设计任务,在这一年的9月15号这一天召开了座谈会,专门商讨这个问题。会议上,确定了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国家剧院、革命历史博物馆、农业展览馆、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科技馆、北京工人体育场以及钓鱼台国宾馆。其中,把大会堂等几个重点项目的设计工作交给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接到任务之后,当即就把院内的骨干挑选出来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由沈勃担任各个国庆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考虑到承接的国庆项目有着不同的复杂性,因此就决定以人民大会堂作为重点。

具体的人事安排是这样的:

1:张总工程师:负责大会堂的建筑设计;

2:朱兆雪:负责大会堂的整体结构设计;

3:甘东:负责领导思想工作;

除此之外,还确定了具体的涉及到每个专业设计的负责人。

在整个设计方案还没完全出来的时候,设计院的人就已经对结构设计、绘图方法等各个问题,就事先做了预备。也正是有了这些事前准备,因此在10月14号这一天,最终的整体设计方案出来之后,才让一些原则问题能迅速的确定下来,譬如:体型轮廓、设备条件、柱网安排等等。其中,确定了万人大礼堂和宴会厅,要能抗下八级地震的标准。

这时候,只出来了整体的设计图纸,其他各个厅室的设计图纸都还没出来。而大会堂的工程进度已经进入到了拆迁阶段。指挥部一边配合着拆迁工作,一边准备着图纸的设计工作。

前期的拆迁工作虽然任务重,但是完成得很顺利,超预期的完成了拆迁工作,也给大会堂的修建节省下来不少工期。

当时,整个拆迁工作涉及到需要拆除的单位总共有67家,涉及到的单位拆迁房屋达到1823间,涉及到需要迁移的居民户数有684户,需要拆迁的民房有2170间。

1958年的10月10号,大会堂地基上的房屋拆迁工作顺利结束,这时候,距离正式动工的时间还有8天。

10月27号下午召开了动工前的会议,这次会有由冯基平和赵鹏飞主持,这次会议最后听取了各方汇总过来的设计进度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会议上决定在次日正式破土动工。

10月28号,古老的北京城,天还没亮,而在大会堂的工地上已经是人声鼎沸,成千上万的人奋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家伙干劲十足,毕竟这在那个年代,能参与建造大会堂,对于每一个参与者而言,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荣誉。

因为工期确实很紧张,因此北京建筑设计院专门抽调出来50个院内的精兵干将,24小时轮班赶制图纸。从工地到设计院虽然只有短短的4公里路程,但是因为抢工期的缘故,其中难免有不少问题是需要实时和一线对接的。每天都有专人从工地到设计院来回的跑,时间一长,一线的施工部门对这4公里的路程颇有些微词。

他们觉得每天来回跑太浪费时间了,特别是赶上设计院给出的图纸和施工现场的情况不符合的时候,负责取图纸的通讯员说不清楚情况,只好又返回设计院询问再回到施工现场,这太浪费时间了。

于是乎,设计院索性就把办公地搬到了施工现场,一边24小时不休息轮班设计图纸,一边配合着施工和备料。

那时候,月亮都高高挂在了天空,屋子里灯光透亮,设计师们在桌子上忙活着图纸;屋外,负责取图纸的通讯员就守在门口,依靠着墙头打着盹。图纸出来后,通讯员就赶紧拿着去到现场,这就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用这样的方式来抢夺每一分每一秒。

1959年的9月份,人民大会堂顺利竣工,以最美好的姿态迎接着建国十周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