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被誉为“杀神”的白起,这位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神,因屡次决绝出征,被秦昭襄王以“违抗王命”的罪名,贬为普通士兵,并被流放到阴密这个偏远之地。
然而,命运对白起的惩罚并未结束,就在白起刚刚踏出咸阳城后,秦昭襄王又派出使者,命令他自刎。
白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旨意,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悲凉,他回想起被自己坑杀的20万赵国降卒,叹息道:“长平之战,我坑杀了赵国降卒20万之众,仅此一事,我也该死!”。
白起是秦国战神,他为秦国征战三十余年,打过大大小小七十余场战役,从未有过败绩,为秦国立下如此赫赫战功的白起,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
白起是一个出身平民百姓的军事天才,受到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的提拔后,才在秦国崭露头角。白起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不仅赢得了秦昭襄王的青睐,更在魏冉失势后,依然得到重用,这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非同一般。
到了公元前262年,原本应赔付给秦国的上党之地,被韩国送给了赵国,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秦国,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两国都倾尽全力,使得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战争整整持续了两年,仍旧没有胜负之分。
后来,赵国国力逐渐不支,赵王决定更换主帅,将老将廉颇换成年轻的赵括。而秦国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将王龁换成战神白起。
白起一到战场,迅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将赵军围困得如铁桶一般,赵军突围多次都没有成功。在第五次突围中主帅赵括英勇战死,赵军陷入了绝境,最终选择了投降。
这个时候,白起就要面对选择,是要怎么处置这些降卒,是放回赵国邯郸?还是送到秦国?还是直接杀掉?当然能下最终决定的人是秦昭襄王。
这个时候秦国的相国是范睢,这个人有才能,同时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他对秦昭襄王进言,如果将这些降卒放回邯郸,他们终将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不如将他们全部杀掉。当然了,绝对不能以秦王的名义下达命令。
也是因为这件事,白起得到了“杀神”“人屠”这样的恶名。
后来白起跟秦昭襄王建议,再给自己增兵10万,他就有信心一举灭掉赵国。此时范睢又盘算起自己的小九九,他害怕白起的功勋日益显赫,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向秦昭襄王建议,秦国已经连续征战多年,应该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而且,现在的赵国已经如同蝼蚁一般弱小,随时可以被剿灭。
于是,秦昭襄王听从的范雎的建议,将白起召回咸阳。
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59年。赵国与韩国没有履行割地求和的承诺,触怒了秦昭襄王。他愤然决定攻打赵国邯郸。此时,白起却认为剿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他劝告秦昭襄王三思而后行,自己也不愿再次披挂上阵。
然而,秦昭襄王心中的怒火,怎么可能被白起的三言两语平息,他依然决定派兵攻打邯郸,却未曾想到出师不利,数月的激战仍未能攻破邯郸。随后他又不断增援兵力,却依然无法攻破邯郸的防线。
面对焦灼的战况,秦昭襄王认为打仗还是得找白起,他派出相国范雎前去游说白起,希望他能挂帅出征。然而,白起与范雎因“长平之战”早已结下深仇,两人一见面便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范雎当然无法说服白起。
秦昭襄王见游说无果,愤怒之下撤换了主帅王陵,换上了王龁。但没想到正赶上信陵君窃符救赵,各国纷纷组成“复仇者联盟”,共同抗击秦国。秦军大败,被迫撤退。
秦昭襄王将战败的怒火,全部撒在白起的头上,再加上范雎在一旁添油加醋,秦昭襄王以“违抗王命”的罪名,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兵。并命令白起即刻启程前往阴密。
然而,范雎继续对秦昭襄王进言,称白起心怀不满,口出怨言。最终,秦昭襄王下令赐死白起,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白起的一生,都在为秦国的疆土和荣誉而征战。战场上的明枪暗箭,都未能伤害白起分毫,却未曾想到自己会被范雎这样的阴险小人所陷害。
然而,决定白起命运之人还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决策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许范雎的谗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昭襄王下令赐死白起,但真正让白起走向末路的,却是秦昭襄王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容和冷漠。
秦昭襄王作为一国之君,不容许有任何人对他的权威和决策产生质疑。当白起的表现让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当他发现白起自始至终效忠的对象是秦国,而不是自己,秦昭襄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和不安。
秦昭襄王无法容忍白起看不起自己,更无法面对自己曾经的错误决策。因此,他选择了最简单也最残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赐死白起。
白起的死,对于秦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对于白起他这样的武将而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战死沙场,而是被自己的君王所猜忌和不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