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王凯出演的《清平乐》,着实被两个人气坏了。一是矫揉造作的徽柔公主,一是迂腐不堪的司马光。司马光迂腐正直,为了保护所谓的社会纲常,他宁愿在大殿上一头撞柱身亡,为了守护旧秩序,他宁愿把王安石一网打尽。那么历史上王安石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司马光
小时候“司马光砸缸”的机智少年司马光,是如何成为宋朝第一喷子,又是如何做到文臣误国呢?
宋朝第一喷子和历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同学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光山县,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他一生最出名的有三件事:司马光砸缸、反对王安石变法以及《资治通鉴》。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可以和《史记》媲美的伟大史学著作。这也是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
你以为他只是个史学家?当然那不是,他还是一个可以和包拯包青天齐名的谏臣和言官。他最知名的劝谏就是福康公主(赵徽柔)和驸马李玮离婚事件以及反对王安石变法。为了反对福康公主离婚,司马光同学用撞击大殿自杀的方式威胁皇帝。仁宗不得不听之。为了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同学用一生做了抗争。
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谏臣。魏征之所以成名是因为有李世民的广阔胸襟以及魏征自己的政治才干,而包青天的成功也是因为仁宗的大度以及包拯自己处理政事的才干。但司马光本质上是一个书生,而非合格的政治家。他提的很多意见只是劝谏,而非施政政方法,比如他任职仁宗朝的谏官,写了170份报告,竟然很多都只是和立储君有关,所以他在宋仁宗时代混的并不怎么样。但司马光同学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可见他的人品是高尚的。
一个不称职的宰相和国家罪人司马光同学能写出《资治通鉴》,就意味着他对中国历史是非常熟悉的,但他读了那么多史书,却没有长出政治家的头脑和军事家的头脑。他充分展示自己了读书读多了会读傻的传奇经历。
一、光同学失败的军事指挥能力1056年,北宋和西夏起了战事。司马光同学给河东路节度使庞籍建言:拒绝和西夏互市并修筑堡垒。没想到引起了宋与西夏边界冲突,导致宋军大败,将士死伤无数。司马光请罪并为庞籍辩护,而庞籍得知后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一个不懂兵法的言官对军事最高长官兼忘年交乱提军事策略,甚至引起大败,实在不算是大智慧。这点说明,司马光的军事才能是一个负数。
二、光同学处理政事的才干不行宋仁宗令光同学修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司马光认为自己“实非所长”;司马光44岁升为知制诰(起草诏令),又认为不是自己的特长。宋英宗在位4年,司马光又当了四年谏臣。
司马光崛起的时代,是北宋危机四伏的年代。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欧阳修上奏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但面对国家的衰退,司马光除了提出减轻百姓负担,再无任何方法和策略。而就在这时候,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三、不顾一切的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改变北宋“三冗的积贫积弱局面(冗员,冗兵,冗费)。我们看看王安石的变法有哪些好处: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
熙河开边: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北宋拓地两千余里,是两宋历史上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唯一战例。
但由于宋神宗本人比较软弱,在宣仁太后和其他守旧派的压力之下,就中断了变法。太后迅速把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拉上执政地位。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司马光掌权后,在新旧党争时,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他的余生都致力于打击王安石和盟友,对于国家能否富强安定已经毫不看重。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北,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司马光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等,但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上图是王安石变法时的疆土,下图为司马光执政后疆土
司马氏掌权后,竟然主动把王安石熙河开边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直接送还了西夏。司马光认为:本是“夏国旧日之境”,应该全部归还,一寸不留。司马光的逻辑是:如果不归还领土,那么西夏必不罢休,两国再起刀兵,岂非祸国殃民劳民伤财?迂腐文人误国,古人诚不欺我!他对外邦心存善念,却不遗余力打击政敌,这到底是善还是恶?
王安石:国家三冗该怎么办?
司马光:我不知道怎么办,但不能改变祖宗之法。
宋神宗:司马光,王安石都下台了,国家三冗该怎么办?
司马光:我不知道怎么办,但我必须废黜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踏马,大宋朝越来越弱鸡了,怎么办爱卿?
司马光:我不知道怎么办,但祖宗之法不能改变。
宋神宗:亏你熟读史书,就不能为国家强大想想办法吗?
司马光:我不知道怎么办!但不能改变祖宗之法。
宋神宗卒。
写在最后:司马光死后40年,北宋就迎来了”靖康之耻”。很多学者认为是王安石造成的北宋衰弱,但我认为是极其荒谬的。明朝学者陈汝锜认为北宋亡于司马光,“靖康之祸,论者谓始于介甫(王安石),吾以为实始于君实(司马光)。非君实能祸靖康,而激靖康之祸者君实也”。
司马光喷倒了王安石,也喷倒了北宋。所以说,一个人有才华,但不代表他有能力。司马光,他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文学家,但唯独不能做一个政治家。他深刻地诠释了“文臣误国”的可怕后果。他是史学的功臣,却是北宋的罪人。
司马家就没有好人!
司马光,纯粹为了喷而喷的愤青。
司马光,能留下印象的也就三件事,一砸缸二反对变法三资治通鉴。 砸缸这事,大概率属于编造。这个有人考证过,不是马未都那种信口开河说北宋没缸,是从物理学、人体力学考证的[笑着哭] 二,历史证明,他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变法被破坏后的烂摊子,他也没有能力收拾,遗臭万年。 三,是唯一值得拿出来说的。 所以,司马光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编书不存在对错,反对王安石,遗臭万年。 最终结论,腐儒而已。
司马这个姓,有毒。
除了极个别道德高尚,文臣想的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然后贪腐无厌or流芳千古;武将想的是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直到功高震主,然后急流勇退or造反篡位。
文人误国太多了,像司马光、东林党、还有一众反郑和下西洋的刘大夏们,死有余辜
司马光是个小人,不尊重历史事实,司马光写的历史有好多都是靠自己情绪瞎编乱写的!
姓司马的就没几个好东西。司马迁写史记夹带私货编排别人,司马光迂腐不堪,更别提晋朝的那帮司马蠢货[横脸笑]
王安石的变法就像张居正弄的变法一样,虽然不完美,甚至有些地方会不切实际。但是总体来说大方向长久不断改善还是好的,能真真正正去改善国政。
迂腐、腐儒!让底层尊儒是便于控制,儒得彻底的人上到高层,必定祸国殃民[哭哭]
皇帝应该是最大的保守派,但是大宋的情况已经烂到连皇帝都觉得不变不行了。
封建社会的文人腐儒本就是社会进步的阻碍者,在政治上,他们通过拜座师,叙师生同年之宜,和联姻、维护嫡子继承权的手段相互结交勾连,并采取文过饰非的手段,压制皇权,打压军方,使自身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能够控制朝政,在经济上,他们兼并土地,控制商业,把底层民众变成为自己服务的佃户和奴仆,以达到长久维持家族地位和富足生活的目的。
司马光人品还行,无脑反对变法,但没有否定变法派的人品和身后名
一个砸缸的能有什么才干
放马的家族,祸乱中华
毛主席也喜欢读资治通鉴。没有读这部书就不要瞎评论。
扯淡呢
西方人信仰神,中国人更信奉祖先,而儒家更是其捍卫者。而开国皇帝一般都不会太差,他定下的规矩就是祖训!而腐儒之所以是腐儒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本身就是禁锢的,不管祖宗的方法好不好,适不适应当下的社会情况,他们都会不遗余力的捍卫,像大怂的士大夫地位这么高,他们更是得死命捍卫!纵观历史王朝更替,大家都知道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兼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既得利益集团进行重新洗牌。但当朝的人却没几个人愿意改变,皇帝也改变不了。一句祖宗规矩就给顶回去了。到亡国的时候个别有气节的还能以身殉国,但更多的人是换个皇帝继续享受,如此循环。汉唐有过盛世是因为这个时期没被影响的太多,而宋明时期因为扶正了腐儒结局都是亡国半灭种!
司马光砸缸本来就是一个笑话!缸有多深,还能淹死人,恐怕没不过小孩的头吧!别忘了宋朝的缸可是很贵的!缸有边,淹死人的几率非常小,为了救人把缸砸了,怎么看都有点傻!傻人竟然能当宰相!宋朝的愚民政策把身己都玩傻了,灭亡是迟早的事!
跟任何人没关系,是历代军事理论没有系统性,对新生的军事集团缺乏警惕性及应对策略,对军队的常备常战缺乏长期执行性,对全国的壁垒建设缺乏高瞻远瞩的规划。
所以读历史书,一般最好别看作者的所谓结论,这个需要自己总结。。。还有好的文章,你看好的文笔与意境就好。。。所有这些千万别把作者是否好与不好结合起来看,作者的好坏只能看他们做过的事情
以司马光的学识,哪怕他不能学以致用想出解决三冗问题的办法,也完全能鉴别出王安石变法的可行性,否则怎么可能写出资治通鉴?但他仍然执意反对变法,是为了维护自己和背后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这主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立场问题
王安石开源,司马缸节流,苏轼:老王太激进,司马太保守,然后被两边ko
傻子能做到宰辅吗?爬到高位的都是人精,否则早在半路上就被干掉了。不知道哪些朋友是真正了解历史,以司马光为例,大部分人只知道司马光砸缸,但是否还知道司马光斩巨蟒救父?是否知道宋代其实跟汉代其实差不多,都是靠刷(编故事,互相吹嘘)声望来成名?资治通鉴也是篡改了很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国演义也是这么来的,前还有旧唐书,同时期竹书纪年的消失,所有这些都是儒家的政治目的。宋实亡于范仲淹与宋仁宗,范仲淹忽悠宋仁宗不要杀文臣所以这之后儒家文人有了免死金牌,范仲淹又忽悠不要用太监当监军,凡是对政治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太监是皇帝爪牙,代表皇帝的权利,本来武将文臣太监三方很好制衡,结果太监武将都没了,文人掌兵、掌权,还有实际掌握了财富与舆论。宋仁宗之懦弱、无能是罪魁祸首,其次北宋皇帝与文人极端怕死,包括王安石在内造就了三易回河,这个事很少有人提,但影响了华夏之后的一千多年。
司马家生不出好种
高论
变法被司马光终止
不是文臣误国,博主一棍子打死所以文臣实属无脑,应该说保守派官员为自己的仕途不仅自私自利还祸国殃民。
不怪司马光……只是正好皇帝要削弱武将而需要文臣来制衡,结果把江山整没了[吐舌头眯眼睛笑]
宋帝无脑不识才十宋臣无能妄为,宋能存在久全是牺牲百姓的利益,一个秦桧毁掉统战派,一个司马光一生报复王安石,否决一切有变法之才的人出头。
也是一条狗,没有脊梁,习惯于下跪。为了一己之私没有原则和底线
司马缸砸光
只记住了司马光砸缸!
这货写的那个书,鲁迅先生看完后,总结了一下,就俩个字,有知道吗?
伪君子一个
北宋是亡在新党手里好吧,旧党的担忧都成真了。
司马光任一御史大夫或同性质官职还是靠谱的,但是宰相嘛,他能力真的不行!!!!
是儒家文人误国,法家兵家的文人还是有用的。比如商鞅孙武这些。
司马光承袭和发挥了董仲舒制定的封建纲纪,认为仁义道德礼都是“天性自然,不可增损”。他强调封建纲纪、等级制度是永恒不变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秩序。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变法过于激进,可能会破坏国家的稳定。他的这种保守态度在当时被视为维护传统和稳定的象征,但也被一些人批评为思想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司马光认为“贵、贱,贫、富,天之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的等级观念,导致阶级固化。强调“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愚智不同”,这种观点使下层人民上升的渠道变窄,减少了社会的流动性。司马光的保守思想可能使权力和利益相对集中,维护了既得利益者的地位,而忽视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需求。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司马光的思想强调守旧和稳定,可能使社会缺乏创新精神和动力。他反对变法和改革,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也”,这种思想可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了让帝王观古知今,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更好地统治国家。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但也可能使人们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缺乏对未来的创新和探索。
司马光有个毛线才华,一介腐儒罢了
资治通鉴[点赞]
他收了钱是个卖国贼。
司马光不是迂腐!是坏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写教科书的人瞎编的,类似的故事还有爱迪生卖报纸
北宋不是亡于不抵抗开城投降吗?怕士兵伤亡就不打仗了呗?
这就是个屎
司马光不只是砸了缸,他还砸了宋朝政体,砸了宋朝时的疆域
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坏?迂腐?真迂腐的人做不了大事,干大坏事是需要本事的,因为他姓司马,司马懿家族并没死绝,司马家的余孽。
只能说宋朝皇帝太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