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自梳》截图
当“不婚不育”成为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等老了以后怎么办”也就常被父母们挂在嘴边催婚催生。
而大约在70年前,有这么一群“先锋”女性,她们选择一起建一座房子共度余生。这群女性有个响亮的称号叫“自梳女”。
图/顺德发布
01.
自梳女,一个常被影视作品渲染出传奇色彩的女性群体,在百年前的封建语境下,她们将头发像已婚妇女那样盘成发髻,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
“结婚有什么好”
“睇到男人憎到但死(看到男人就觉得讨厌)”。
1984年纪录片《自梳女》
当一个女子选择自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将是否“嫁人”的主动权拉回到自己手中,而其背后是女性对封建礼法压迫的不屈抗争。
关于自梳女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彼时,封建礼法对女性的要求达到了极致,例如女性缠足进入兴盛时期,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能读书识字,家庭和社会地位低下,身心完全没有自由,时时处处需要依附男人。
但真正形成一股潮流,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珠三角地区缫丝业兴盛,国际贸易的发展,让手工蚕丝业兴起,形成了大量的女性劳工缺口。
当地女性因此可以自食其力,女子开始有了不依附男人独身生活的条件,也获得了结婚嫁人之外的另一个选择:自梳。资料显示,抗战前,佛山市西樵镇有个简村,连续8年没有出嫁过一个女子。
然而,“自梳”也并不意味着一条完美的出路。
对于百年前的自梳女们而言,选择自梳只是一个开端,梳起后,她们同样需要面对关于生老病死的恐惧和挑战。其中两个最严峻的困境:一是无人养老,二是牌位无处供奉。
因此有了“姑婆屋”。
广东地区将上了年纪的女性称为姑婆,自梳女们集体生活的场所,也被称作姑婆屋。
大部分姑婆屋由当地的自梳女集资建立,想搬入养老的姑婆需要先交一笔钱或者赊一件首饰,换取一个属于自己的床位,以及过世后得到供奉的牌位。
02.
在广东顺德均安镇沙头村,狭窄的村巷中隐藏着一座安静的建筑,从低矮的小门进入,屋前绿树成荫,青砖旧屋上写着"鹤岭静安舍",仿佛是座寺庙,推门而入,香烟缭绕,佛龛在上,三座主体建筑呈“冂”形结构,正面南洋风格的拱门上写着“冰玉堂”三个字。
冰玉堂,始建于1950年,是由下南洋的400百位自梳女及留在均安沙头村的100多位自梳女筹资建造,是当前最有名气且保留最完整的姑婆屋,存留着自梳女活动印迹的建筑。
冰玉堂不大,建筑面积426平方米,中间为佛堂,两侧为两层小楼,互不相同,各有一座木制楼梯。楼梯及二楼地板均为木制,已经经历了70年的沧桑。
1970年代,返乡自梳女渐多,很多便住进了冰玉堂。考虑到医疗、养老等问题,当地政府还曾帮助部分自梳女恢复中国国籍。冰玉堂最多时曾入住了70多位自梳女。
自梳女的生活极其简单,大多不过一张木床、一个瓷枕、一套被单、一个木柜、一张木桌,人称“姑婆台”,几套换洗衣物。她们的日常不过是做做女红,拜拜观音,在简朴与寂寥中度过她们漫长的一生。
尽管自梳女们辛劳一生,但清心寡欲、简朴至极的生活反而令她们普遍长寿。如今冰玉堂只剩下一位自梳女,也已经94岁的高龄了。
冰玉堂,这座鲜为人知的建筑,代表着一段女性独立觉醒的往事。早在2001年,仍在世的十多位自梳女就立下集体遗嘱,全体姊妹百年之后,将冰玉堂交给沙头福利委员会保管,不得拆毁。
如今雨打风吹花落去,这个叫做“自梳女”的群体已经所剩无几,再过几年,这个群体将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空余下一座寂寥的建筑留存着一代人的音容笑貌。
坐标:广东顺德均安镇沙头村
开放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
·END·
【作者:走吧网;公众号:走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