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研讨会白鹿欧豪胡军等共话大运河故事

1905电影网 2025-04-15 20:22:06

| (1/23)

《北上》研讨会在京举办 白鹿欧豪胡军等共话大运河故事 | (2/9)

1905电影网讯4月1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北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等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主创团队、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北上》的文化内涵、艺术视角、社会意义等方面,探讨剧集为同类型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的新思路与新启示。

《北上》改编自徐则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书写了荡气回肠的运河故事,勾勒出京杭大运河沿岸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在展现大运河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剧中,青春质感与时代气息兼具,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指出,大运河被列为国家文化公园,是重大国家战略决策。它是认识政治中国、经济中国和人文中国的重要历史地标。以大运河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作品不多,既具有宏阔历史视野,又兼具当代文化价值观照的作品更是少见。电视剧《北上》是一部具有这种创作意图和野心的作品,是连接传统中国“慢”与现代中国“快”一次很有价值的尝试。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表示,七年磨一剑、匠心铸精品,剧中无处不在的运河元素让沿岸城市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打卡胜地,“文学IP+影视制作+文旅消费”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从银幕流量到文旅流量的精彩转化。《北上》是一次寻根运河文化的影像之旅,是一曲尽享人间温情的凡人之歌,更是影视赋能文旅的生动案例。

电视剧《北上》总导演姚晓峰表示,作为导演自己更像一个书写者,只有与所有的主创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才有《北上》这部作品的绽放。现实主义的创作天地无尽广阔,面前的热土、身旁的人民都是创作源泉。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上》作者,《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表示一部小说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但通过更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出去,见证着他对运河情感的愈加浓烈,作为一个作者很欣慰。

本剧“夏凤华”饰演者白鹿表示,自己从小在运河边上长大,心中的大运河就像剧中呈现的那样,见证着无数人的命运起伏,更承载着运河人的生活百态。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运河故事传播出去。“夏凤华”这个角色在岁月更迭中隐去波澜、在人生长途跋涉中返璞归真,从她身上焕发的新时代青年精神,是自己与她的心灵交互。

“谢望和”饰演者欧豪表示,从生活经历到个人性格,自己与“谢望和”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于相似的成长轨迹,自己深知运河上的每一艘船对于人们的意义不仅养家糊口这么简单,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希望作品能够激起观众心中的涟漪,为传承大运河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谢天成”饰演者胡军表示,对于《北上》这部剧来说,原作是灵魂,改编是赋能,其中最根本的是这部剧对于文学性的展现。一部好作品要从细节出发,小到道具造型,大到故事主题,只有用心至深,才能开辟出艺术表现的新路径。希望这部剧传递的力量,能感染更多的人,只有稳稳走好每一步,才会有熠熠生辉的精彩。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本剧在改编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审美优势和审美个性,更呈现出创作者对运河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未来,期待有更多影视作品从文学作品的百花园中结成硕果,形成更为良性的双向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北上》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互相“成全”的一部好剧,这部作品绘就波澜壮阔的大运河史诗、承载运河人家的精神世界。作品呈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将大运河文化的历史性、复杂性融入角色的生命成长历程中,在轻量化的表达中完成叙事书写。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剧集的热播既体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碰撞的深层关注,也验证了精品剧集跨越代际的文化凝聚力。未来,各方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历史为骨、现实为魂”的叙事策略,持续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