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素材来自身边生活,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老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有儿有女,有钱有房的老人,晚年会过得比较幸福快乐。
人性本质,都是利益互换,人老了,即使拥有这些,晚年也未必好过。
身体健康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老伴在世,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伴走了,家成了累赘。
人生一世,说到底,幸福的晚年,还是要依靠自己。
健康的身体是晚年的基石,有房有钱是晚年的根本,强大的内心是活好晚年的支柱。

1、健康时,老人是家庭里的“宝”,失去健康,就成为家庭里的累赘。
爱默生说过:“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
我叫刘文龙,今年78岁,退休多年,每月有6700退休金。
有一对儿女,早已成家,大外孙明后年就要结婚,女儿已经退休了。
儿子还有几年才能退休,老伴过世三年,我深深感到一个残酷真相:
人老了,健康时,是家庭的里“宝”,失去健康,就成为子女的拖累。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是老人身体好,对大家庭有“作用”时,才是宝。
儿女跟我们都在一个城市居住,相距不过二三十分钟车程。
老伴从退休开始,先后帮女儿带大外孙,又紧接着帮儿子家带孙子。
儿女谁家有重大事情时,我和老伴都是出钱出力。
孙子和外孙从小到大,生日,读高中,大学,我们也都有经济援助。
一切的一切,我们都遵循自己内心的感觉,该帮的都尽力帮忙。
在我和老伴的心里,养儿女就是互助,我们帮扶他们,他们养我们的晚年。
老伴卧床五年,儿女间相互扯皮,谁都认为我们对另一个更好。
即使请保姆回来照顾,他们也认为是浪费金钱,别人父母能相互照顾,为啥我们不能。
人啊,不论到什么时候,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没了健康,才懂“久病床前无孝子”。

2、人老了,亲情往往比想象中更残酷。
儿女也好,兄弟姐妹也好,感情和金钱混杂在一起,往往金钱会排第一位。
享受天伦之乐也会成一种奢望。自己的亲人,最终都会慢慢走散,谁都顾着自己。
我和老伴身体好时,逢年过节,儿女们都会开车回来小聚,那份幸福很知足。
随着孙子和外孙长大,儿女也人到中年,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亲情往往需要金钱付出,说是用物质诱惑亲情,也一点不为过。
老伴卧床的那几年,虽说儿女之间不睦,但谁回来看望我们。
我和老伴就给谁发红包,最初儿女还有子侄来看望的次数还挺多。
让我和老伴倍感人间真情在,随着我们手里的积蓄越来越少。
给他们的红包数额越来越小,儿女和子侄也慢慢淡出了我们的期盼。
尤其是看到他们之间的攀比,计较,对我们的各种算计,内心很失落。
老伴过世,儿女曾有过想法,让我把家产分了,去养老院居住。
说的很委婉,是为我晚年考虑,可现实却为他们自己着想。
孙子和外孙长大,要买房结婚,需要钱,而我一个人住三居室有点浪费。
人老了,才真正看清亲情的残忍,根本没有想象中那般温馨,愉悦。

3、晚年的幸福,从中年就要未雨绸缪
老伴过世,我没有听从儿女的安排,而是独自在家养老。
找了钟点工给我做两顿饭,收拾家里的卫生。
儿女说我不知道为他们分担生活的压力,若我去养老院,把房子卖了。
这样他们就有钱给孙辈人买房结婚,而我在养老院居住,他们有空也会去看我。
人生就是这样,你有用才有价值,想要晚年过得好,就要从中年开始未雨绸缪。
一是要留好养老钱,不要跟我和老伴一样,只要儿女要,我们有,就给他们。
二是身体好的前提下,若还能为自己创造价值,一定不要让自己闲着。
三是要有个爱好支撑自己的晚年,内心有了寄托,就不会把生活寄托在子女身上。
四是对谁都不要透露自己的存款,即使是儿女也不行,兜里有钱的晚年有话语权。
五是帮扶子女要学会适度,不要全身心地付出,多些时间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
六是夫妻之间彼此善待,多关心身边的老伴,有伴的晚年才会更加幸福愉悦。

写在最后:
有人曾说:谁的晚年都是一场劫难,不论你有钱没钱,有孩子没孩子,结局都不会好过。
养儿防老,说起来是,我养你小,你陪我老,真正能享受到的又有几人?
人到啥时候,都要未雨绸缪,提前为晚年做些准备,老来难,一点都不假。
不论年轻时多么有能力,老了都一样。
手里有钱,能请人照顾,有房居住,不必寄人篱下。
不想去养老院,居住养老也是一种福气。
说到底,人老了,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
能自理时,好好地活着,不能自理时,听从子女的安排。
从中年就要注意多保养身体,保持自律饮食和作息。
尽量让自己健康地活着,延长不了生命,可以拓宽生命的厚度。
人老了,不要惧怕衰老,也不要担忧亲情不睦,坦然接纳一切,安然面对生活。
有钱有房,有儿有女,晚年的幸福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