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加速融入各行各业,发挥出重要作用。在交通运输产业,其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众多方面。
在基础设施方面,人工智能已在勘察设计、施工建造、检测养护等领域得到积极应用。例如,有企业研发的高精度公路勘察设计成套技术,可大幅减少勘察设计外出作业工作量,在多个省市的公路建设中推广应用,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作业效率。
在载运工具与装备方面,自动驾驶汽车、智能船舶、智能高铁等装备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已建成18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京、上海、苏州等10余个城市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准商业化运行。
在行业治理方面,人工智能为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执法、安全预警等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例如,北京市交通运行指挥调度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城市日常、极端天气、节假日和重点时期的综合交通协同调度,甚至在冬奥会期间实现交通“万人运输、千车组织、秒级调度”,提升了交通运输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又如,浙江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非法营运行为,实现对重点车辆运输全过程监管。
不过,人工智能赋能交通运输业也面临监管力度欠缺、融合应用深度不足、国际发展参与不深等问题。对此,应多措并举,让出行更安全高效。
政策支撑,加快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分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服务调研,准确了解交通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主要诉求与矛盾,适时调整产业政策规划。完善技术评测机制,定期开展对人工智能技术模型综合服务能力的测评工作,确保技术在应用中的运行效率和可信度。制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规范与数据资源使用准则,采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加密、云数据平台安全隔离等技术措施,强化对数字信息发布、存储、收集以及使用等方面的监管,增强对数据隐私的保护。
创新驱动,强化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推广应用数字建模、倾斜摄影、智能选线、智能监管等技术,建设技术设施智能检测和预警系统,提升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围绕远洋无人货船航运系统、太空运输等未来交通运输场景,构建以重大科技研发为核心、以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保障的原创性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各类主体打造“政产研学用”相协同的智能平台,共同筹划智慧交通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核心驱动技术的研发应用,深化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载运工具和装备、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
开放共赢,推动交通运输产业融入国际发展体系。主动融入国际创新体系,依托政府间双多边对话机制,深化国家间院校、企业、研发机构交流,拓展在数字交通、智慧运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支持相关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平台,打造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完善跨境智慧交通运输服务系统,发展多元国际运输渠道,推进与周边国家智能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跨境交通运输枢纽和对外开放节点,打造全球化智能物流链、智能运输链和智能供应链,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秦小琪 史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