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于顿巴斯地区燃起的战火中,红军城所处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俄乌双方对此均有着清晰且深刻的认知。
时间回溯到2022年8月,当时乌军因全力集中精锐力量发动库尔斯克战役,使得从红军城到弗勒达这一线的防御力量被大幅削弱,出现了明显的薄弱环节。俄军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战机,顺势在这些区域迅速推进,取得了诸多进展。
而当俄军中部集群调转方向,向南展开横扫之势时,局势瞬间变得紧张起来。乌军察觉到红军城面临的巨大威胁,紧急从其他多个方向大量调兵,增援红军城。
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城方向原本就部署有一定数量的守军,包括第25空降旅、第42机步旅、第59突击旅、第68猎兵旅、国民卫队第2旅等,此外还有数量相当的领土部队和独立部队。
单从兵力建制的角度来看,红军城方向集结的乌军集团,或许在全战线中规模最为庞大。不过,与库尔斯克的乌军集团相比,其在精锐程度、武器装备以及部队充实度等方面,还是稍显逊色。然而,乌军保卫红军城的决心坚定不移,在摆出20多个正规旅的建制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反观俄军,其在中部集群于这一方向的正规主力仅有10多个师旅,其余大约10个动员团主要负责跟进并占领阵地,并不具备承担进攻任务的能力。虽然乌军目前部队建制的充实程度并不理想,新组建的军旅中逃兵现象较为严重,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增援的新生力量也不在少数。例如,来自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的老牌部队,建制依旧相当完整。如此一来,在兵力方面,俄军并未占据优势。
在最近一个月的作战过程中,乌军采取死守战术,成功延缓了俄军的推进速度。不仅如此,乌军还出动了部分精锐部队展开反击行动。目前,乌军投入的精锐部队,除了赫赫有名的第414无人机旅(马扎尔之鸟)外,地面突击队包括第3特战团、第225突击团、第425突击团等。这些团级部队的步兵主要由特战和精锐步兵构成,具备在近距离进行激烈作战的能力。在载具配置方面,不仅有坦克,还配备了M2A2步战车、黄鼠狼步战车以及大量轮式载具,其团级突击部队的载具数量,甚至比许多正规旅更为充足。
因此,红军城方向乌军所采取的战略为,以普通作战单位坚守阵地,同时集中精锐突击部队实施反抢作战。然而,尽管这些突击部队能够突入俄军控制的村庄,但在俄方猛烈的炮火以及无人机的打击下,面临着后继力量不足的严峻困境。由于进入村庄的步兵数量有限,往往很容易就会被俄军清除。这是当前乌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即便暂时打开了突破口,却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自身反而会遭到消灭,导致精锐力量快速损耗,这对于乌军长期坚守红军城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