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的宏大版图里,海洋的战略价值愈发举足轻重。回首二战,中途岛海战这一扭转乾坤的关键战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海洋于战争中的核心地位。世界各国皆深知海洋之重,故而不遗余力地研发新型军舰,这些军舰不仅性能日臻卓越,用途也愈发丰富多样。中国在军舰发展领域亦是奋勇前行,成果丰硕。
在中国军舰的漫漫发展历程中,有一艘军舰凭借独特魅力脱颖而出。它拥有超强火力系统,能在海上一次性发射250枚火箭弹,堪称海上 “火力霸主”,这便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火力支援舰。谈及火力支援舰,就绕不开登陆战。登陆战作为迅速抢占沿海城市关键区域的常用战术手段,催生了登陆舰。然而,其实际效果却未能尽如人意。为减少人员伤亡并成功拿下沿海城市,火力支援舰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
回溯至二战时期,美国为支援盟军,特意打造一批火箭炮支援舰,主要职责是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掩护。这些支援舰在二战中表现出色,在后续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里同样大显身手。随着我国科技持续进步,军舰技术日新月异,众多新型军舰如 055 驱逐舰(被誉为万吨大驱)、排水量达 4 万吨的 075 型两栖战舰,以及新近服役的福建号纷纷崭露头角,它们都是我国海军实力的有力见证。而在我国军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艘历经岁月洗礼却战功赫赫的军舰——516 号九江舰。
九江舰,作为我国 053H 型 “江湖级” 导弹护卫舰的首舰,这一特殊身份使其在我国军舰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它还是我国第一艘装备对海导弹的护卫舰。九江舰的研发起始于 1974 年,1975 年顺利完成。同年 2 月,上海沪东造船厂正式动工建造,6 月 28 日成功下水,12 月正式加入我国海军东海舰队。最初它被命名为长沙号,1981 年 8 月 1 日正式更名九江舰。九江舰标准排水量 1425 吨,满载约 1700 吨,舰长约 103 米,舰宽约 10 米,航速可达 48 公里左右,续航里程超 7200 公里。由于建造于上世纪,当时我国技术水平有限,其排水量并不高,武器装备数量也相对较少。它配备两门 79A 型双管 100 毫米舰炮、两门双联 37 毫米高射炮、四组反潜火箭发射装置,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反舰导弹——“上游一号”,电子设备也仅有雷达、指挥仪等基础配置,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军舰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然而,就是这样一艘看似平凡的军舰,却为我国立下汗马功劳,多次成功击退外敌。上世纪 90 年代,中菲关系一度紧张,菲方军舰频繁在我国沿海地区挑衅。1995 年震惊世界的 “美济礁事件” 发生后,我国迅速派遣两艘 053H 江湖级护卫舰前往南海巡逻,成功捍卫南海主权,九江舰也因此荣获 “南海守护神” 的美誉。
步入 21 世纪初,我国军舰发展迎来新方向。军事专家意识到,我国海上作战能力虽较强,但登陆作战存在短板。为在登陆战中抢占先机,我国计划打造一款火力强大的支援舰。考虑到造舰难度与速度,最终决定从现有舰船中挑选合适的进行改造,九江舰凭借自身特质脱颖而出。我国海军迅速行动,拆除九江舰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与部分航电设备,换装五组 50 管、口径 122 毫米的火箭炮,共配备 250 枚火箭弹,并安装全自动快速装弹设备,仅保留两座 79A 型双联 100 毫米舰炮。经过这一系列改造,九江舰从导弹护卫舰成功转型为登陆战火力支援舰,其火力之强大,就连当时的 055 驱逐舰也难以比肩。
九江舰装配的 50 管 122 毫米火箭炮,一次齐发便能射出 250 发火箭弹,火力密度惊人,威力相当于陆军一个火箭炮连同时开火,短短几秒内就能将沿海区域化为一片火海。如此强大的火力不仅能重创敌人,还能彻底摧毁敌方防御工事,为登陆作战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其快速装弹系统可实现迅速装填,进而再次射击。而且九江舰的射击范围可达 40 公里,能在相对安全区域对敌人发动攻击。此外,它配备的火箭炮系统采用可拆换的模块化火箭发射箱,能轻松换装更大口径的发射管,进一步扩大火力覆盖范围。九江舰的出现,极大改变我国海军作战风格,从以往精打细算使用弹药,转变为如今火力全开的覆盖式打击。
尽管九江舰火力强大,但我国仅建造这一艘。因其火力控制难度较大,且所装备的火箭弹为普通非制导型,易受海上复杂天气影响,一旦天气不佳,火箭弹就可能打偏,甚至误伤己方部队。此外,九江舰功能相对单一,主要用于火力支援,和平时期使用成本较高。随着我国军舰技术大幅进步,九江舰作用逐渐减弱。2019 年 7 月 1 日,服役长达 44 年、船体已然老旧的九江舰正式退役。我国并未选择拆解它,而是将其送至江西九江,在九江县码头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点,供人们参观。九江舰作为我国首艘且唯一的火力支援舰,虽已退役,但它承载的历史故事与卓越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对于九江舰,你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