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
自从上汽传出与华为将深度合作以来,舆论场上除了对于两大行业巨头的牵手合作表达期待之外,还有很多人重提当年“不愿意将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交给第三方,认为这样会失去灵魂”,嘲讽上汽这是“向华为交出了灵魂”。
尽管对于上汽来说,近年来面临冷嘲热讽仿佛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官宣深度合作的当口,我会通过此次官方发布的内容,来深度拆解一下此次上汽和华为的合作,到底会对当下汽车行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01
高级别合作开启新篇,上汽与华为强强联合
2月21日的签约仪式的规模并不大,但规格却极高: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见证签约。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分别代表上汽和华为进行了签约。
双方最高级别负责人悉数到场,签署了这份至关重要的深度合作协议。在官宣当中没有过多着墨于合作细节,而是一开篇就明确:
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共同为用户带来领先的智能化出行体验。
那么这番合作,究竟对于上汽和华为,有怎样的价值呢?
02
创新合作模式,重塑现有格局
在官宣当中,对上汽的介绍是:“业务涵盖整车、零部件、移动出行和服务、金融、国际经营、创新科技等多个领域,在汽车技术研发、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创新技术与高品质的汽车产品与出行服务。”
对华为的介绍则是:“近年来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多款卓越的智能汽车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驾控、软件定义汽车等领域,为消费者带来了极致智慧出行体验。”
可以看出,双方的优势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重叠甚至排斥的。迄今为止,上汽也是华为合作的车企当中,无论是行业资历还是销量规模、尤其是在中国汽车产业当中的渗透力、影响力都最强的一个。
这也决定了,此次双方合作不会照搬之前的模式,而是会根据双方优势,进行创新合作。这在官宣中也写得很明确:
“双方将共同探索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路径,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汽车产品。”
所以,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
官宣所公布的信息非常简单,并没有出现具体合作模式的相关细节。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对双方的了解,对什么叫“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测。
首先我认为,上汽绝不会像赛力斯那样完全依靠华为。
熟悉上汽集团的都应该知道,上汽集团除了八大整车业务外,还有丰富的自研自产零部件产业,如零束、延锋、联合电子、华域汽车等,都是中国零部件产业中的佼佼者。
强大的供应链自研自产能力,意味着上汽在全新车型的制造成本上,将比华为的其他合作伙伴更具优势。
另一点则是上汽的出口能力。2022到2024年,上汽集团连续三年出口销量都超过100万辆,在全球市场当中的全产业链布局、品牌与产品等体系化优势都很明显。上汽集团还在欧洲规划了整车制造基地,预计将在2025-2026年完成选址和建设。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1月,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的销量达到了9万台。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上汽在与华为合作时的两大独特优势,这也正是华为甚至之前四界所不具备的——产业链布局最成熟且完善、对拓展海外市场颇有经验和收获。
那么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全新品牌,当然也会充分利用这些既有优势,由此我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
上汽和华为在创新模式下合作的新品牌,将会是比现有四界销量都要更大、且具备“生而全球”的特点。
官宣中所说“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汽车产品”,绝不会是一句空话。
03
我对“灵魂论”的观点:揪住不放的人,是“真不懂”还是“真怕了”?
揪住不放的人,是“真不懂”还是“真怕了”?
回到颇受争议的“灵魂论”本身,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上汽与华为合作,并不是“交出灵魂”。
2021年,当陈虹提出“灵魂论”时,华为并没有在汽车领域证明自身能力——问界品牌于2021年12月才进行发布,问界品牌整体爆发,则要到2023年。
2021年,不只是上汽,而是各大车企对技术主导权都存在高度敏感,尤其是对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所涉及的数据安全等,放眼整个汽车行业,愿意直接交给合作方的也寥寥无几。
而到了现在,华为已经通过鸿蒙智行验证了技术赋能、1+1>2的可行性,四界推出广受瞩目,不仅是问界通过M9的大获成功,在50万元以上市场一举成名,甚至年轻的智界R7也已经连续三个月交付破万,坐稳25万元以上纯电的头把交椅,显示出华为与车企们在创新合作模式之下,通过相互赋能,所迸发出的强大产品力及市场号召力。
因此,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并非“交出灵魂”,而是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共同打开一个全新的格局。
假如我的猜测没错,假设上汽和华为彼此赋能成功,新品牌将会拥有让现有20万元以下智能汽车市场TOP3“集体失眠”的实力。
所以问题其实就在于:问界在50万以上市场、智界在25万以上市场的成功,能否在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全新品牌身上得到复制?
这是一个将足以改变现有格局的答案。
要知道,上汽集团曾经连续18年稳居国内车企销量冠军。在2024年被比亚迪超越之后,正所谓不破不立,也是到了“破局”的最佳时机。
上汽亟待破局之下,鸿蒙智行在25万以上甚至百万级别的市场布局都已完成,对于用户最为广泛、也是厮杀最为激烈的20万元以下智能汽车市场,何尝不是需要一个在全产业链具备深厚经验和成本优势的合作伙伴?
翻腾的红海之中,此番携手的上汽与华为,正像是天元鼎里的哪吒和敖丙,携手拼尽全力高举现有格局的天花板,喊出一声:
给我破!
如果将这样的一股破局之力,称之为“出卖灵魂”。我只能说:
反复拿这些话冷嘲热讽的人们,究竟是真不懂,还是真怕了呢?
04
查姐总结
对于上汽而言,与华为合作和自研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留意到,官宣中有一句话是:
“2024年,国家公布首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上汽成为唯一一家乘用车和商用车项目均成功入选的企业。”
当我们将视野从2021年的一个观点,转而投向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乃至全球汽车行业时,就会发现:
汽车产业已从单纯的“机械制造”转向“科技集成”,这也就让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独占所有的技术高地。也正因为如此,合作将会成为行业进化的一条必经之路。
能够看清这种现实,且不固守成规、敢于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进行破局的,才会成为下一轮牌桌上的赢家。
而除了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之外,在不久之前,上汽集团通过“大乘用车战略”,已经将荣威、MG、智己、飞凡四大品牌的研发、供应链与海外业务进行全面整合,打造了中国汽车业首个“研产销一体化”超级平台。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集中资源,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研发总院收编智能驾驶、数字底盘等核心技术,通过“大单品开发”模式,将研发效率提升40%,单车成本降低30%。
在合资品牌方面,我们也持续在关注和报道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所进行的主动改革。上汽通用聚焦“电动化、智能化、高价值化”,计划从2025年起围绕中国用户的需求,推出12款全新新能源车型;上汽大众则计划到2030年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近日来,凯迪拉克全新CT5、上汽奥迪A5L的热度也在持续刷屏,上汽集团在合资板块的“本土化”、“电动化”、“高端化”的路线上,也在多点出击、稳步前行。
更重要的是,从销量上来看,上汽集团1月终端交付量达到35.3万辆,同比增长7.9%,比比亚迪所公布的300538辆多出整整5.3万辆。
其中,自主品牌终端交付量20.6万辆,新能源车终端交付量为8.7万辆。令人瞩目的海外市场,终端交付量则达到9万辆,同比增长7.8%,环比增长12.5%,这一强劲数据也领先国内其他车企。
进入2025年,优异市场表现的背后,是上汽人深化改革和重塑格局的决心魄力。
此番宣布与华为携手深度合作,折射出上汽集团的胆魄、格局和务实,通过开放合作加速转型,同时稳固和不断夯实自身核心能力。
而在完成了一系列整合之后,2025年的上汽集团在中国车市及全球市场的表现,也尤为值得期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