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强基计划招生,五大变化引领潮流,谁能把握其中机会?

慕青谈教育 2025-04-22 14:34:57

对于高考学霸们来说,每年的高考主阵地并不只有六七月,其实在四月底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最早的阵地就是强基计划招生。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已经出炉,2025年是强基计划启动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笔者此前对部分高校作了专门的分析,本文系统性地来为大家梳理一下今年强基计划招生的变化情况。

第一大变化:招生专业的增加以及延伸

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开始大规模扩张,部分高校甚至将专业明地里或暗中扩展到了工科专业中去了,笔者一直在说:“强基计划已经成了变相的自主招生”,虽然很多高校或网友不会认可这样的一个观点。

新增工科类专业的高校有:重庆大学增加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并且在应用物理学、航空航天类专业下新增了培养方向,北京理工大学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并且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专业下新增了培养方向,天津大学增加合成生物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等。

新增基础学科专业的高校有:湖南大学增加了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两个专业,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南大学均增加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国海洋大学新增海洋技术专业,华南理工大学新增应用物理学专业,厦门大学增加药学专业,中山大学增加药学(生物医药)专业等。

新增基础学科培养方向带工科性质专业的高校有:电子科技大学增加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培养方向)和数理基础科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培养方向),东南大学增加数学类专业的人工智能学院培养方向和物理学类专业的集成电路学院培养方向,西北工业大学将数学类专业中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向完善到了数学与统计学院和计算机学院下的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方向进行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增加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包含2个培养方向),武汉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增加智能科学培养方向等。

从上面的统计中我们就能发现,比较“老实”一点的高校就围着自己招生的基础学科进行扩充,但依然还是一些基础的理学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依旧无法提升;聪明一点的高校就在基础学科专业的细分方向上做文章,前面是基础学科,后面的方向全是热门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方向;更直接的就增加工科专业了。

第二大变化:取消或增加五大学科全国奥赛金银牌学生直接入围的机会

笔者专门为大家分析过,比如2024年全国这一类学生人数仅有不到2000人,还要除去260名直接保送清华、北大的国家集训队金牌学生,剩下不到1800名金银牌学生,分到31个省市平均每个省市人数都不是很多了,而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规模就接近1800人,这部分考生的目标依旧是瞄准这两所顶尖高校,流向第二阵营“华东五校”的学生人数都不是很多,更何况其他985高校?所以对于后续高校取消这个入围标准并无多大影响。

在已经公布的高校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取消五大学科全国奥赛金银牌学生在高考成绩达到特控线或一本线后的直接入围机会。但是,也有高校逆向操作,增加五大学科全国奥赛金银牌学生直接入围机会,这所高校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该校原来招生专业均为文史哲类专业,而今年新增数据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理科专业,于是招生对象新增了数学、物理、信息学学科竞赛金银牌学生的入围机会。

第三大变化:新增或调整单科成绩优秀学生直接入围机会

高校们虽然取消了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学生的直接入围机会,但报考学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人数肯定是越多越好,对于偏科的学生来说学校也是比较喜欢的,于是在2024年部分高校“小试牛刀”之后,2025年大量高校开始实行单科成绩优秀学生破格入围政策。

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对数学成绩达145分及以上学生;天津大学对数学145分及以上、化学97分及以上(上海70分)、物理97分及以上(上海70分)学生;华中科技大学对数学145分及以上、物理满分、化学达到满分的98%及以上的考生;北京师范大学对数学达145分及以上、物理或化学或生物达到满分或者理综285分及以上的考生;电子科技大学对数学或物理满分的考生;湖南大学对化学97分及以上(上海70分)的考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数学或生物成绩达到95%及以上的考生;中山大学对数学在140分及以上、物理或化学满分的考生等均提供了一定范围的破格入围机会。

当然,还有部分高校对单科成绩入围机会进行了适当调整,可以说是降低了单科成绩直接入围的障碍。比如国防科技大学将原来要求的“数学+物理”均达到该科目总分的98%及以上调整为“数学或物理”达标即可,山东大学将数学单科成绩要求从148分及以上调整到145分及以上;大连理工大学对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生物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科目成绩最低要求为97分(上海为70分)即可,删除了去年要求的在非高考改革省份进一步要求数学成绩不低于145分的限制。

第四大变化:扩大招生省市范围

在2025年国家提出“双一流”高校扩招2万人的号召之下,很多985高校也已经官宣进入扩招之列,这些扩招计划人数很可能有少数计划会流向强基计划招生阵营,于是部分985高校开始扩大了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与招生地域范围,为今年的扩招奠定了基础。

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增加了贵州与新疆招生,华南理工大学增加在广西和甘肃招生,中国海洋大学增加在重庆、云南、上海、甘肃、吉林等地招生,电子科技大学增加在湖北、陕西、江苏、山西等地招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增加在浙江、湖北、江西、辽宁、新疆等五地招生,东南大学增加在云南、辽宁、河北、内蒙古、青海等地招生,国防科技大学增加在陕西招生等等,随着招生地域的扩大,很可能导致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

第五大变化:调整入围人数比例

对于高考生来说,强基计划是最早录取的一个批次,很多高校提前锁定了录取学生的机会,这对学生来说有好有坏,好处是能提前被一所985高校所录取,能让自己的高考录取过程中早早实现目标,不再提心吊胆,坏处就是过早被录取了,如果高考成绩非常理想的话,就一定会失去后续更好的录取机会。

能够获得高校强基计划入围资格的学生,都不会太差,那么高校划定的入围比例就决定了考生们能否入围的生死线。在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入围线从4倍扩大至5倍,中国农业大学和重庆大学都将入围人数从5倍减少到4倍,四川大学将入围人数从6倍缩减到4倍等等都大幅减少了入围人数。当然,也有高校采用减少考生可报专业数量的方式来进行调整,比如武汉大学从去年限报3个专业减少到今年的1个专业,这样也大幅减少了考生们可入围的机会。

总结

除了上述5大变化之外,还有部分高校有个别变化,但涉及的高校数量不多,并不具有较大的典型性,笔者并未一一罗列。比如湖南大学在确定考生能否入围时将化学科目的成绩权重设定为2倍,这是去年未有的新增变化;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选拔模式调整,采用去年最为流行的“复交南”模式,在高考出分前进行校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新增数学单科成绩0.3倍的加权系数入围政策等等,都属于今年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变化范畴。

当然,在笔者行文结束之时,39所985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尚未公布完成,所以笔者所统计到的只是目前已经公布高校的部分变化,未统计进入的变化数据并不纳入本文之内,望各位网友及高考生与家长理解。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