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入选!这些高校,斩获重磅科技奖

科技前沿瞭望塔 2024-12-23 23:45:17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是国内外科技领域认可卓越研究贡献者、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科学界的顶尖大奖诺贝尔奖便由社会力量设立。

在我国,社会力量科技奖经过40多年的发展,数量和规模都已不断拓展,奖励主体和类型日益多元,成为对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补充,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社会认知度的社会奖励。

它们,或被视作“院士风向标”,或有着“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之称,或被誉为中国医药卫生学界的“诺贝尔奖”……本期,青塔收集整理了2024年间揭晓的9项公信力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社会力量科技奖数据,并对中国内地高校的获奖情况进行了盘点。

收录奖项主要包括:何梁何利奖、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树兰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注:奖项收录范围按照公布年份计算,其中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誉年份为2023年,公布年份为2024年;其余奖项名誉和公布年份均为2024年。

78所内地高校,斩获重磅奖项

2024年,在何梁何利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九项社会力量科技奖中,共有78所内地高校有所斩获。

从单个奖项上看,获2024年度何梁何利奖最多的高校是浙江大学,共获4项,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分别斩获2项,其余22所高校各获1项。

斩获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的高校,仅有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4所;将2024年度光华工程科技奖收入囊中的则有12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分别获2项;另有9所高校各获1项。

8月公布的未来科学大奖依旧保持极高的含金量,仅有4人在2024年获此殊荣。其中,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获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和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获物质科学奖,浙江大学孙斌勇院士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收获2024年科学探索奖最多的是清华大学,总计8项;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大学,共获7项;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分别获3项,其余16所高校各有1到2项进账。

12月7日揭晓的树兰医学奖中,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4所高校,分别斩获3项,获奖数量最多;在此前10月出炉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中表现最佳的,则是复旦大学和海军军医大学,各有2人入选。

今年4月颁发的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共有15人分别来自12所高校,其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有2人入选,9所高校1人入选。

在3月公布的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名单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分别有4人位列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上榜3项,共同组成了获奖数量前5的高校。

从获奖总数上来看,2024年里,北京大学共斩获20项,涵盖了8大奖项,彰显了学校作为顶尖名校强劲的综合实力;其次是清华大学,共斩获18项,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浙江大学则以15项的总数居于第三位,以毫不逊色的实力屹立于中国高校的顶峰。

获奖总数在5项及以上的还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9所高校。

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首都医科大学共斩获3项社会力量科技奖,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别斩获2项,南京工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15所高校各获1项,为学校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增添了一抹亮色。

多位院士,入选

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获奖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高校的科研实力,也侧面反映着学校在行业领域内的影响力和人才储备。

据不完全统计,在本文收录的九大社会力量科技奖中,就有来自高校的18位两院院士入选(不含科研院所)。

在一些奖项当中,作为新生力量的年轻学者,也正崭露头角。如2024年度科学探索奖中,最年轻获奖人仅31岁,38岁以下获奖人7名。而从这些奖项出发,已有多位获奖者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百花齐放的社会力量科技奖,为激发中国科技发展的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一马当先的传统强校,还是冉冉崛起的新兴高校,无论是资深的权威学者,还是年轻的后起之秀,都有机会在其中大放异彩。

或许唯有如此,中国科技才能愈加欣欣向荣,而这正是以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项的价值和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