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人而言,满清是个理应被清算的对象。毕竟自清兵1644年入关开始,中华大地就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非正常减损了六千五百万人。以至于在后来南方各省的起义军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最振奋的战斗口号。
但在溥仪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后,作为接手清室江山的大总统袁世凯当即就下令遵守承诺,宽待清皇室,并且国民政府每年还会向清廷皇室给予400万两白银的供养金。同时更怪异的是,在得知袁世凯愿意优待清廷后,大部分的民国官僚还对此颇感欣慰,仿佛松了口气。
似乎就在清廷灭亡的一瞬间,之前还喊打喊杀的民国就彻底原谅了清廷。对于这一反差,我们首先要排除民国官僚全是天主教徒,他们用爱感化了满汉之间近三百年的矛盾。或许世间的错综复杂都来源于各方纠葛的利益对立。

说到底,1912年的民国只是一个刚刚合并的政治联盟,他是中国政治南北对立的妥协产物。南方的孙中山是南方买办和江南士绅的代理人,北方袁世凯则是北方官僚与北方地主的总代表。
因为南方革命党背后的金主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以他们对清廷无感,愿意杀了皇帝。但支持袁世凯的北方保守派的主力却是官僚和地主,他们控制着中国绝大多数的土地和人口。他们不可能放任南方革命党来清算并掠夺自己拥有的土地和财富。
于是夺权和保皇对于北方地主就并不冲突,所谓的共和,不过是逼迫清廷交出权力的工具。尤其在辛亥革命后,对于南北双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夺取清帝退位后遗留的国家财产,民族仇恨什么的根本不值一提。
在北方派眼中,退位的满清皇室简直就是打开各地宝藏的钥匙。于是早在袁世凯和南方代表在上海谈判的时候,他就提出了要优待清室。

只能说历史的悲哀就是如此,如果中国在清末能出现一个整合南北的强人,那估计清末的这群爱新觉罗就早都挂在菜市口凌迟了。好在袁世凯对于清廷的安置,倒也同时符合南北的预期。双方之所以能达成最终的共识,奥秘就在于那四百万两白银。
首先,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就把四百万两白银砍成了四百万大洋。北洋年间,每块大洋用银为半两二十克,所以这就等于缩水了一半。按照购买力的换算,1916年每块大洋折合人民币220元。所以四百万的大洋就差不多是八亿八千万人民币。
总而言之,这笔钱的设定很精妙。它看似很多,但对比整个国家财政就实属看不上眼了。北洋年间,一个标准的步兵师需要每年花费三百万银元,也就是说堂堂清皇室在民国都养不起两个师。所以这笔银子的定位就很精准了:
【在民国,清皇室可以花天酒地,但很难养的起军队,组建小朝廷。】这种情况,就是南方革命党人乐意看见的。

其实在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民主共和并非是唯一的声音,君主立宪也同样有极高的呼声。尤其在中国的广袤乡县,人们已经习惯了两千年的王法大旗。一旦皇权崩溃,全国各地的基层都将在一段时间里陷入混乱之中。这时候呼吁君主立宪的声音必然高涨。
因此南方革命党人很担心袁世凯堕落成保皇派来绞杀自己,重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混乱悲剧。(袁世凯:孩子们,我最后直接称帝啦)好在袁世凯约定的四百万大洋还不足以把清廷从坟坑里复活,于是南方革命党也就松了一口气。
同时北方的北洋官僚们也同意了这四百万大洋的开支,毕竟这笔钱肯定是北洋政府拿。比起清廷要付出的,区区四百万没什么压力。于是在1912年,因为南北双方都不能马上拍死对方,所以溥仪皇室就迎来了最体面的结局。

但是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清廷依旧无法挽回自己逐渐失去的利用价值。1913年,宋教仁死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只是原本大家预想的南北大战并没有爆发,战争仅打了两个月,孙中山就失去了南京,最终被迫流亡日本。
孙中山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民族资本家的实力还是过于弱小。他们一旦失去了外部资本的支持,马上就败给了北洋军的虎狼兵。对于外国列强而言,他们并不关心中国的革命,只是关心自己的在华利益。
前面说了,支持北洋政府的传统地主官僚拥有中国最多的土地和人口。对于急需占领市场发起倾销的列强们而言,显然北洋政府更有吸引力。因此二次革命爆发后,西方列强纷纷支持袁世凯,给予了他大量的贷款和军火。于是北洋军便趁势南下,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此后因为北洋军阀失去了南方革命党的威胁,于是他们也不再搭理溥仪。等到了北洋政府内部混乱时,之前答应给清廷的赡养金更是经常拖欠。
然而这并不代表溥仪在民国年间就过上了穷苦的日子,纵观民国的前二十年,溥仪都窝在紫禁城里过着极其奢靡的生活,其个人每年的消费就高达一百万大洋。溥仪之所以有钱,大部分是因为遗老遗少的上贡。
满清灭亡后,蒙古的王公和西藏的喇嘛依旧选择效忠清廷。每次这些人来北京,都要给紫禁城送大量的银子。作为回报,溥仪就回赠一些御用的绸子瓶子做赏赐。后来这孙子索性连绸子和瓶子都不给了,直接写两篇字糊弄人家。
所以当抠门的溥仪发现太监们疯狂往外偷摸卖故宫的宝贝后,他就直接大破防,并把这些太监全赶走了。(老子都舍不得给的东西,你们倒往外卖!)

因为溥仪对于蒙藏地区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所以即便是孱弱的民国,也能通过溥仪的联系在蒙藏地区部署自己的势力。从这点来看,溥仪对于蒙藏地区的主权还是有一点功劳的。
真正让溥仪与民国政府决裂的,并非是赡养金的矛盾,而是西北军阀冯玉祥把他赶出皇宫,以及孙殿英扒了满清皇室的祖坟。
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北京后,溥仪就前往天津继续作风流公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势力开始渗透溥仪的周围。直到孙殿英爆破东陵后,溥仪才彻底与民国决裂,当了伪满洲国的儿皇帝。
因为作为皇帝的溥仪最终选择向倭寇效忠,这也使清朝被画上了一个异常耻辱的句号,跌落在了历史的混沌中。
参考文献:吕进《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
来新夏《北洋军阀的崛起》
徐叔豪《北洋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