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作为二战轴心国德国的领袖,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这个世界。但当我们回顾他的政治生涯时,不免会发现,此人在德国之所以会得到登台展现的机会,恰恰与当时德国的客观状况密切相关——甚至,德国的经济在希特勒上台之后还一度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需要遵守《凡尔赛合约》缴纳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使得作为国家发展重要资本的国家存款一直在不断外汇,留给德国本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极度缺乏,工业生产难以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德国还遇上了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这是一场对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重创,德国自然无法在其中保全自身。
很快,德国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大量工厂倒闭,银行纷纷破产,失业人口高达数百万——许多民众因此陷入穷困潦倒中,甚至只能靠乞讨和救济才能勉强生存。

在双重压力下,当时的德国政府不仅没有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反而推出了大量发行货币的政策,使得德国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大量的德国马克充斥市场,不仅没有让民众拥有能够生存的钱款,反而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到几乎无效的地步。
经济到了这个地步,再加上各政党之间纷争不断,政党为了煽动民众情绪,不惜宣传极端主义思想,政策的朝令夕改让魏玛共和国政府彻底失去了民众的信任。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德国民众开始期盼着能有一位新的领袖,带领他们走出此时的困境。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此人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极高的演讲才能,很快就在党内崭露头角,获得一批追随者。两年后,希特勒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领袖,并且将其彻底改组为纳粹党。
不过,此时希特勒的政治手腕和纳粹党的势力并没有达到可以颠覆国家政治的程度,所以当他于1923年在慕尼黑啤酒馆发动政变,最终因为失败锒铛入狱。
但他的野心并没有被磨灭,他在狱中自述完成《我的奋斗》一书,首次系统阐述了“纳粹”党的政治理念,即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一系列思想,这也为后续纳粹党的行动提供了纲领。
于是,当德国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淖中时,希特勒及纳粹党立刻看到了上台的希望:那就是在宣传上为民众建立起一个虚构的“理想国”,并且通过极端的仇恨思想转移民众注意力,以此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就这样,纳粹党在演讲中首先将德国正在经历的经济危机归因为《凡尔赛合约》、犹太人和魏玛共和国政府,激起民众对其的方案乃至仇恨,而后又对民众许诺,一旦纳粹党掌权,会“让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并且还会废除《凡尔赛合约》这个“穷困之源”……这一系列兼具蛊惑性和煽动力的宣传,让纳粹党获得大量民众的支持。
在1933年,希特勒终于如愿以偿,出任德国总理,获得了德国的行政大权。不过,虽然希特勒和纳粹党的野心极大,但上台之初,最重要的是稳固人心,让支持的民众看到希望,所以希特勒的当务之急,是兑现带领民众脱离泥淖的承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希特勒在1936年提出“四年计划”,目标是让德国在四年内实现经济自给自足,尤其是战争物资方面。
而这个计划的具体实施策略,则是大力发展本国的原材料生产,积极开发合成材料,如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在政策鼓励下,德国的科学家和化工企业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

其次,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府成立了“国家劳动服役队”,强制性招募青年男性参与公共工程的建设——最著名的莫过于德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几十万名青年的加入,使得青年失业问题得到解决,并且青年在纳粹党的带领下,对纳粹政权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
同时,纳粹政府还大力宣传种族主义,通过限制妇女工作岗位的政策,让妇女只能在家操持家务、生育后代,以牺牲妇女权益为代价,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性。而后,希特勒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一方面,他们对进口商品设置高额关税和配额限制,保护本国产业,让这些产业可以从经济危机中获得喘息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德国保障原材料的进口,通过签订一系列贸易条约,进口例如粮食、石油等物资,出口工业制成品,让德国的贸易经济达到了微妙的稳定。
同时,纳粹政府还对经济实行全面的统治,通过下设机构对生产、销售、价格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对农产品实行价格管理和配额制度,保证粮食稳定供应;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计划作出指示,要求其必须与国家的军事战略需求保持一致,这让德国经济进一步朝着展战时经济体制靠拢。

希特勒纳粹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当时的德国经济在客观上迅速回暖,从1933到1938的五年间,德国经济总量几乎翻了一倍;失业率下降,新生人口增加,使得民众对现状也逐渐满足起来——这一切让希特勒及纳粹政党的声望越发高涨。
但是,当时的德国民众并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在希特勒的种种经济手段下,还隐藏着其对军事的大力发展和逐步控制,这让德国的重工业和军事事业畸形繁荣,而希特勒的终极目标是在德国打造出一支能为其所用的纳粹军团——接下来的事实证明希特勒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1]路芳.经济危机与希特勒上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2):196-198.DOI:10.16103/j.cnki.21-1582/c.2015.02.058.


[3]彭晓薇.论希特勒成败的原因[J].山西青年,2016,(24):261.
